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16页 |
1.1 选题缘由 | 第8页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8-9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8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8-9页 |
1.3 研究范围与对象 | 第9-10页 |
1.3.1 研究范围 | 第9-10页 |
1.3.2 研究对象 | 第10页 |
1.4 研究方法与框架 | 第10-13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10-12页 |
1.4.2 研究框架 | 第12-13页 |
1.5 相关研究 | 第13-16页 |
1.5.1 文献综述 | 第13-14页 |
1.5.2 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第2章 明清扬州府城整体概况与文教发展的时代背景 | 第16-25页 |
2.1 扬州府城整体概况 | 第16-19页 |
2.1.1 建置沿革 | 第16-17页 |
2.1.2 地理区位 | 第17页 |
2.1.3 社会经济 | 第17-18页 |
2.1.4 文化教育 | 第18-19页 |
2.2 明清扬州文教发展的时代背景 | 第19-25页 |
2.2.1 科举背景——科举制度的显著影响力 | 第19-20页 |
2.2.2 思想发展——崇儒重教与德化思想的普及 | 第20-21页 |
2.2.3 经济支撑——盐官、盐商对文教的崇尚与支持 | 第21-22页 |
2.2.4 政治机遇——康乾南巡使文教发展获得良机 | 第22-23页 |
2.2.5 文化氛围——扬州文化的蓬勃兴盛 | 第23-25页 |
第3章 明清扬州府城“文教转向”的具体表现 | 第25-47页 |
3.1 从志书内容编排看“学校”地位的变化 | 第25-27页 |
3.1.1 国家层面对“学校”一门类的编排要求 | 第25页 |
3.1.2 扬州地方志中“学校”记载的编排变化 | 第25-27页 |
3.2 学宫的选址与建设 | 第27-32页 |
3.2.1 学宫选址背后所蕴含的价值选择 | 第27-29页 |
3.2.2 学宫规模的扩大与内容的增加 | 第29-32页 |
3.3 书院的增设及其勃兴 | 第32-36页 |
3.3.1 书院数量的增加与规模的扩大 | 第32-34页 |
3.3.2 书院办学规制的提升 | 第34-36页 |
3.4 文教设施内容的扩展与设置的泛化 | 第36-47页 |
3.4.1 文昌阁与魁星楼 | 第36-38页 |
3.4.2 祀祠 | 第38-40页 |
3.4.3 文峰塔 | 第40-41页 |
3.4.4 牌坊 | 第41-42页 |
3.4.5 官刻机构与民间书坊 | 第42-44页 |
3.4.6 官私藏书楼 | 第44-46页 |
3.4.7 私家园林宅院 | 第46-47页 |
第4章 明清扬州府城“文教转向”对城市景观的影响 | 第47-66页 |
4.1 “文教转向”对城市空间的结构性影响 | 第47-56页 |
4.1.1 城市空间发展的分期阶段 | 第47-49页 |
4.1.2 文教空间的阶段性发展 | 第49-52页 |
4.1.3 对府城内部空间形态的影响 | 第52-54页 |
4.1.4 对府城整体景观格局空间范围的拓展 | 第54-56页 |
4.2 区域及城市活动序列中的空间景观影响 | 第56-66页 |
4.2.1 区域自然环境格局与主要对外交通 | 第56-58页 |
4.2.2 区域主要活动序列中的视觉景象及内涵价值影响 | 第58-61页 |
4.2.3 城市主要活动序列中的空间景观影响 | 第61-66页 |
第5章 结语 | 第66-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69页 |
附录 | 第69-71页 |
致谢 | 第71-7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