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1 绪论 | 第9-19页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9-11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9-1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7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2.3 研究现状评述 | 第16-17页 |
1.3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17-19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7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1.3.3 技术路线 | 第18-19页 |
2 相关研究概述 | 第19-25页 |
2.1 风险管理概述 | 第19-23页 |
2.1.1 风险的概念 | 第19-20页 |
2.1.2 风险的特征 | 第20-21页 |
2.1.3 风险管理的过程 | 第21-22页 |
2.1.4 煤炭企业风险管理的意义 | 第22-23页 |
2.2 风险评价的方法 | 第23-24页 |
2.2.1 德尔菲法 | 第23页 |
2.2.2 层次分析法 | 第23页 |
2.2.3 模糊综合评价法 | 第23-24页 |
2.3 风险管理相关理论 | 第24-25页 |
2.3.1 风险因素结合理论 | 第24页 |
2.3.2 全面风险管理理论 | 第24-25页 |
3 S煤炭企业现状、问题及风险识别 | 第25-39页 |
3.1 S煤炭企业现状及问题 | 第25-28页 |
3.1.1 S煤炭企业概况 | 第25页 |
3.1.2 S煤炭企业组织机构 | 第25-27页 |
3.1.3 S煤炭企业风险管理现状 | 第27页 |
3.1.4 S煤炭企业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 第27-28页 |
3.2 S煤炭企业风险的识别 | 第28-30页 |
3.2.1 风险识别的内容 | 第28-29页 |
3.2.2 风险识别的步骤 | 第29页 |
3.2.3 风险识别的方法 | 第29-30页 |
3.3 S煤炭企业风险因素分析 | 第30-39页 |
3.3.1 生产安全风险 | 第33-34页 |
3.3.2 市场风险 | 第34-35页 |
3.3.3 经营风险 | 第35-36页 |
3.3.4 财务风险 | 第36-37页 |
3.3.5 环保风险 | 第37-39页 |
4 S煤炭企业风险评价 | 第39-50页 |
4.1 概述 | 第39页 |
4.2 建立层次结构模型 | 第39-40页 |
4.3 建立风险等级评价指标体系 | 第40-42页 |
4.4 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法评价各风险因素 | 第42-50页 |
4.4.1 确定各评价指标的权重 | 第42-45页 |
4.4.2 确定各风险因素的权重 | 第45-46页 |
4.4.3 专家打分确定评价指标隶属度矩阵 | 第46页 |
4.4.4 模糊评价及分析 | 第46-50页 |
5 S煤炭企业风险控制 | 第50-56页 |
5.1 S煤炭企业风险控制的建议 | 第50-53页 |
5.1.1 加强安全监管力度 | 第50页 |
5.1.2 提高S煤炭企业人员素质 | 第50-51页 |
5.1.3 加强煤炭企业市场信息跟踪 | 第51页 |
5.1.4 确定合理的销售政策 | 第51页 |
5.1.5 加强人力资源管理 | 第51-52页 |
5.1.6 审慎进行多元化经营 | 第52页 |
5.1.7 扩展其他筹资渠道 | 第52页 |
5.1.8 加强粉尘污染的防治 | 第52-53页 |
5.2 S煤炭企业风险控制的保障措施 | 第53-56页 |
5.2.1 加强风险文化建设 | 第53页 |
5.2.2 加强全面风险管理业务培训 | 第53-54页 |
5.2.3 加强保障体系建设 | 第54页 |
5.2.4 积极推进风险管理信息化 | 第54页 |
5.2.5 健全风险评估常态化机制 | 第54-56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56-58页 |
6.1 结论 | 第56页 |
6.2 展望 | 第56-58页 |
致谢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2页 |
附录一 S煤炭企业风险管理状况问卷调查 | 第62-63页 |
附录二 S煤炭企业各风险因素重要性问卷调查 | 第63-65页 |
附录三 S煤炭企业各风险因素影响程度隶属度问卷调查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