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1 绪论 | 第8-19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8-10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8-9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2 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 第10-15页 |
1.2.1 国外研究文献综述 | 第10-11页 |
1.2.2 国内研究文献综述 | 第11-15页 |
1.2.3 国内外研究文献评价 | 第15页 |
1.3 研究思路、方法及内容 | 第15-18页 |
1.3.1 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1.3.2 研究内容及逻辑框架 | 第16-18页 |
1.4 论文的创新点 | 第18-19页 |
2 管理层收购及其激励效应:理论分析 | 第19-26页 |
2.1 管理层收购及其动因 | 第19-20页 |
2.1.1 MBO、EMBO与ESOP | 第19页 |
2.1.2 管理层收购的动因 | 第19-20页 |
2.2 管理层收购激励效应的理论基础 | 第20-21页 |
2.2.1 代理成本理论与管理层收购激励 | 第20页 |
2.2.2 产权理论与管理层收购激励 | 第20-21页 |
2.2.3 企业家才能理论与管理层收购激励 | 第21页 |
2.3 股权全流通对管理层收购及其激励效应的影响 | 第21-22页 |
2.3.1 定价机制的统一,促进收购及激励 | 第21页 |
2.3.2 股权结构的优化,便于收购及激励 | 第21-22页 |
2.3.3 控制权市场机制的完善强化外部治理 | 第22页 |
2.4 管理层收购激励效应的评价体系 | 第22-26页 |
2.4.1 经营效应:企业经营改善性测度 | 第22-23页 |
2.4.2 股东财富效应:股东投资回报性测度 | 第23-24页 |
2.4.3 利益输送效应:中小股东保护性测度 | 第24-26页 |
3 管理层收购在中国的实践:统计分析 | 第26-40页 |
3.1 管理层收购的阶段性:监管程度的视角 | 第26-28页 |
3.1.1 MBO的出现与兴起(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21世纪初) | 第26-27页 |
3.1.2 MBO的暂停(2003至2005年) | 第27-28页 |
3.1.3 MBO的复出(2006年至今) | 第28页 |
3.2 管理层收购的演化:股权分置的视角 | 第28-29页 |
3.2.1 股权分置时期(2005年之前) | 第28-29页 |
3.2.2 股权全流通时期(2011年至今) | 第29页 |
3.3 全流通下的管理层收购 | 第29-37页 |
3.2.1 基于收购客体的统计 | 第31-33页 |
3.2.2 基于收购主体的统计 | 第33-34页 |
3.2.3 基于收购方式的统计 | 第34-35页 |
3.2.4 基于融资方式的统计 | 第35-36页 |
3.2.5 基于收购动因的统计 | 第36-37页 |
3.4 全流通下管理层收购的特点 | 第37-40页 |
3.3.1 收购客体处于竞争性领域 | 第37-38页 |
3.3.2 收购主体多层次 | 第38页 |
3.3.3 收购方式非市场化 | 第38-39页 |
3.3.4 融资来源受限 | 第39页 |
3.3.5 收购动因去行政化 | 第39-40页 |
4 不同动因下MBO的激励效应:个案对比分析 | 第40-66页 |
4.1 案例选取缘由 | 第40页 |
4.2 MBO的过程及动因分析 | 第40-45页 |
4.2.1 浙江富润MBO的过程及动因 | 第40-42页 |
4.2.2 双鹭药业MBO的过程及动因 | 第42-44页 |
4.2.3 动因的对比分析 | 第44-45页 |
4.3 MBO的激励效应分析 | 第45-66页 |
4.3.1 浙江富润MBO的激励效应 | 第45-55页 |
4.3.2 双鹭药业MBO的激励效应 | 第55-64页 |
4.3.3 激励效应的对比分析 | 第64-66页 |
5 结论与启示 | 第66-68页 |
5.1 结论 | 第66-67页 |
5.2 启示 | 第67-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0页 |
致谢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