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9-10页 |
ABSTRACT | 第10-11页 |
导论 | 第12-22页 |
一、研究缘起 | 第12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三、文献综述 | 第13-19页 |
四、研究方法及思路 | 第19-20页 |
五、重点、难点及可能的创新点 | 第20-22页 |
第一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概述 | 第22-34页 |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学理逻辑 | 第22-29页 |
(一)理论渊源 | 第22-24页 |
(二)理论基础 | 第24-26页 |
(三)研究对象 | 第26-28页 |
(四)研究方法 | 第28-29页 |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本质属性 | 第29-31页 |
(一)建立以发展社会生产力为目标的经济学理论 | 第29-30页 |
(二)建立以共同富裕为目标的共享发展的经济学理论 | 第30页 |
(三)建立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的经济学理论 | 第30-31页 |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需要厘清的几个关系 | 第31-34页 |
(一)实践创新与理论创新的关系 | 第31-32页 |
(二)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 第32-33页 |
(三)坚持中国特色与走向世界的关系 | 第33-34页 |
第二章 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探索 | 第34-44页 |
一、改革开放之前对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探索 | 第34-36页 |
(一)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研究的背景 | 第34-35页 |
(二)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探索的主线 | 第35页 |
(三)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研究的主要成果 | 第35-36页 |
二、改革开放后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发展期 | 第36-40页 |
(一)经济体制改革的起步 | 第36-37页 |
(二)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展开 | 第37-38页 |
(三)国民经济在体制摩擦中曲折前进 | 第38-40页 |
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中国化:市场经济落地 | 第40-41页 |
(一)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 | 第40页 |
(二)经济建设全面高涨 | 第40-41页 |
(三)初步建立市场经济体制 | 第41页 |
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逐步走向成熟 | 第41-44页 |
(一)向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跨越 | 第42页 |
(二)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协调发展 | 第42页 |
(三)金融海啸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 第42-44页 |
第三章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新内涵 | 第44-54页 |
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促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迈入新境界 | 第44-47页 |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奋斗目标 | 第44-45页 |
(二)全面深化改革是强大动力 | 第45-46页 |
(三)全面依法治国是有力保障 | 第46-47页 |
(四)全面从严治党是重要基础 | 第47页 |
二、新发展理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拓展 | 第47-50页 |
(一)新发展理念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思想精髓 | 第48页 |
(二)新发展理念是对我国经济实践的规律总结 | 第48-49页 |
(三)新发展理念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时代发展 | 第49-50页 |
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是最新经济学精髓 | 第50-54页 |
(一)经济新常态是逻辑起点 | 第50-51页 |
(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逻辑展开 | 第51-52页 |
(三)市场与政府关系的新论断 | 第52-53页 |
(四)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 第53-54页 |
第四章 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实践选择 | 第54-63页 |
一、以经典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蓝本 | 第54-57页 |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指导地位 | 第54-55页 |
(二)利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阐释新的实践 | 第55-56页 |
(三)汲取不同经济学的优势形成更具综合性的理论体系 | 第56-57页 |
二、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为主线 | 第57-60页 |
(一)建立符合先进生产力要求的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 | 第57-58页 |
(二)从“四位一体”到“五位一体”的综合改革 | 第58-59页 |
(三)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 | 第59-60页 |
三、以全面深化改革伟大实践为支撑 | 第60-63页 |
(一)坚持走改革之路,着力解决改革中的实际问题 | 第60-61页 |
(二)推动国有企业发展,奠定国有经济基础 | 第61页 |
(三)继续深化改革,拓宽我国政治经济学发展之路 | 第61-63页 |
结语 | 第63-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7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 第67-68页 |
后记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