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植物保护论文--病虫害及其防治论文--农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论文--经济作物病虫害论文--药用作物病虫害论文--草本作物病虫害论文

广藿香青枯菌的致病力分化与寄主专化性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引言第10-12页
第1章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评述第12-21页
    1.1 广藿香的研究概况第12-15页
        1.1.1 本草考证第12页
        1.1.2 资源与鉴定第12-13页
        1.1.3 栽培技术第13-14页
        1.1.4 青枯病的防治第14-15页
    1.2 青枯菌的鉴定方法第15-18页
        1.2.1 平板鉴定第15页
        1.2.2 显微鉴定第15页
        1.2.3 生化鉴定第15-16页
        1.2.4 免疫学鉴定第16页
        1.2.5 分子生物学鉴定第16-17页
        1.2.6 致病力鉴定第17-18页
    1.3 病原菌的寄主专化性研究概况第18-21页
        1.3.1 病原菌的寄主专化性第18-19页
        1.3.2 青枯菌的寄主专化性第19-21页
第2章 广藿香青枯病菌的分离及PCR鉴定第21-30页
    2.1 材料与方法第21-25页
        2.1.1 材料第21-23页
        2.1.2 方法第23-25页
    2.2 结果与分析第25-28页
        2.2.1 青枯病菌的分离第25页
        2.2.2 TTC平板鉴定第25-26页
        2.2.3 回接致病性实验第26-27页
        2.2.4 待测菌株基因组DNA提取第27-28页
        2.2.5 待测菌株的PCR鉴定第28页
    2.3 讨论第28-30页
第3章 广藿香青枯菌的致病力分化研究第30-40页
    3.1 材料和方法第30-32页
        3.1.1 材料第30-31页
        3.1.2 方法第31-32页
    3.2 结果与分析第32-39页
        3.2.1 青枯菌的生长曲线绘制第32-34页
        3.2.2 不同生长期的青枯菌致病力差异第34-35页
        3.2.3 不同浓度的青枯菌致病力差异第35-37页
        3.2.4 不同青枯菌菌株的致病力差异第37-39页
    3.3 讨论第39-40页
第4章 广藿香青枯菌的寄主专化性研究第40-49页
    4.1 材料和方法第40-42页
        4.1.1 材料第40-41页
        4.1.2 方法第41-42页
    4.2 结果与分析第42-47页
        4.2.1 离体叶片接种法测定青枯菌的寄主专化性第42-44页
        4.2.2 苗期接种法测定青枯菌的寄主专化性第44-47页
    4.3 讨论第47-49页
结论与展望第49-51页
    结论第49页
    展望第49-51页
参考文献第51-62页
图版第62-66页
    图版Ⅰ 分离菌株在TTC平板上的菌落形态第62-63页
    图版Ⅱ 分离菌株的回接致病性实验结果第63-64页
    图版Ⅲ 广藿香青枯菌菌株PC50的寄主专化性实验结果第64-65页
    图版Ⅳ 番茄青枯菌菌株GIM1.7的寄主专化性实验结果第65-66页
附录第66-72页
    附录Ⅰ 英文缩略词表第66-68页
    附录Ⅱ BIOSPN细菌基因组DNA提取试剂盒说明书第68-71页
    附录Ⅲ 已发表论文第71-72页
致谢第72页

论文共7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阿特拉津和毒死蜱对鲤性腺及血清等相关指标的影响
下一篇:大白菜软腐病细菌Pel基因SNP与致病力关系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