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0页 |
1 绪论 | 第10-20页 |
(一) 选题缘由及意义 | 第10-12页 |
1、选题缘由 | 第10-11页 |
2、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二) 王葆心生平简介及著作 | 第12-14页 |
1、生平简介 | 第12-13页 |
2、著作目录 | 第13-14页 |
(三) 学术前史回顾 | 第14-16页 |
1、对王葆心生平及其著作的介绍 | 第14-15页 |
2、对王葆心著作的研究 | 第15-16页 |
(四) 研究思路、方法和创新点 | 第16-20页 |
1、研究思路 | 第16-17页 |
2、研究方法 | 第17页 |
3、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 第17-20页 |
一、王葆心的学术人生 | 第20-34页 |
(一) 求学书院 | 第20-25页 |
1、学术的启蒙:从紫云乡塾到经古书院 | 第21-22页 |
2、眼界的开阔:从经古书院到两湖书院 | 第22-25页 |
(二) 教书治学 | 第25-34页 |
1、教书育人:从中学堂到国学馆 | 第25-29页 |
2、编辑出版:从书报局到图书馆 | 第29-31页 |
3、编纂史志:从实录馆到通志馆 | 第31-34页 |
二、王葆心的学术成就 | 第34-50页 |
(一) 开国史的编纂:《湖北革命实录》 | 第34-39页 |
1、《天民报》的思想起点 | 第34-35页 |
2、实录馆的客观书史 | 第35-39页 |
(二) 弘扬国学保存国粹:湖北国学馆 | 第39-44页 |
1、国学馆的创办 | 第39-40页 |
2、国学馆的责任 | 第40-41页 |
3、国学馆的影响 | 第41-44页 |
(三) 整理文献嘉惠学林:乡邦文献的“救亡图存” | 第44-50页 |
1、纂修《湖北文征》 | 第44-48页 |
2、撰写《续汉口丛谈》、《再续汉口丛谈》、《三续汉口丛谈》 | 第48-50页 |
三、王葆心的学术思想 | 第50-57页 |
(一) 修史的创新:“革命史应为生人立传” | 第50-54页 |
1、修史理念的提出 | 第50-51页 |
2、面对质疑的回应 | 第51-54页 |
(二) 修志的圆融:方志发微 兼收并蓄 | 第54-57页 |
1、体例的创新:纂辑为主 撰著为辅 | 第54-55页 |
2、修志的核心:取材纂校 穷本致用 | 第55-57页 |
余论 | 第57-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3页 |
致谢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