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3-4页 |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5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页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9-13页 |
1.2.1 土壤反硝化研究进展 | 第9-11页 |
1.2.2 土壤氨化研究进展 | 第11页 |
1.2.3 土壤反硝化与氨化相对重要性研究进展 | 第11页 |
1.2.4 土壤反硝化与氨化相对重要性机理 | 第11-12页 |
1.2.5 土地利用变化对反硝化、氨化及其相对重要性的影响研究进展 | 第12-13页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3-15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14-15页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第15-24页 |
2.1 研究区域概况 | 第15页 |
2.2 不同土地利用及其转变关系 | 第15-16页 |
2.3 土壤样品采集及处理 | 第16-18页 |
2.4 土壤反硝化与氨化强度测定 | 第18-19页 |
2.4.1 测定方法 | 第18-19页 |
2.4.2 计算方法 | 第19页 |
2.5 土壤理化性状测定 | 第19-21页 |
2.5.1 土壤基础理化性状测定方法 | 第19-20页 |
2.5.2 充水孔隙度测定 | 第20页 |
2.5.3 土壤轻组有机碳与溶解性有机碳测定方法 | 第20-21页 |
2.5.4 土壤颗粒结构测定方法 | 第21页 |
2.6 微生物群落结构与多样性 | 第21-23页 |
2.6.1 DNA提取和16SrDNA测序 | 第21页 |
2.6.2 操作分类单元OTUs分析 | 第21-22页 |
2.6.3 门、属水平土壤微生物群落相对丰度分析 | 第22页 |
2.6.4 土壤微生物群落革兰氏阳性菌(G~+)和革兰氏阴性菌(G~-)分析 | 第22页 |
2.6.5 微生物群落多样性指数 | 第22-23页 |
2.7 统计方法 | 第23-24页 |
第三章 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反硝化、氨化及其相对重要性的影响 | 第24-31页 |
3.1 不同覆被类型/土地利用下土壤反硝化强度的变化特征 | 第24-26页 |
3.1.1 自然覆被类型下土壤反硝化强度的变化特征 | 第24页 |
3.1.2 农林用地方式下土壤反硝化强度的变化特征 | 第24页 |
3.1.3 自然覆被类型向农林用地的转变对反硝化强度变化的影响 | 第24-26页 |
3.2 土壤氨化强度的变化特征 | 第26-27页 |
3.2.1 自然覆被类型下土壤氨化强度的变化特征 | 第26页 |
3.2.2 农林用地方式下土壤氨化强度的变化特征 | 第26页 |
3.2.3 自然覆被类型向农林用地的转变对氨化强度的影响 | 第26-27页 |
3.3 对反硝化与氨化相对重要性的影响 | 第27-29页 |
3.3.1 自然覆被类型下土壤相对重要性的变化特征 | 第28页 |
3.3.2 农林用地方式下土壤相对重要性的变化特征 | 第28页 |
3.3.3 自然覆被类型向农林用地的转变对相对重要性的影响 | 第28-29页 |
3.4 小结 | 第29-31页 |
第四章 土壤理化性状与反硝化、氨化及其相对重要性的关系 | 第31-52页 |
4.1 不同覆被类型/土地利用下土壤理化性状变化特征 | 第31-49页 |
4.1.1 土壤容重变化特征 | 第31-32页 |
4.1.2 土壤颗粒结构变化特征 | 第32-34页 |
4.1.3 土壤酸碱度变化特征 | 第34-36页 |
4.1.4 土壤电导率变化特征 | 第36-38页 |
4.1.5 土壤有机碳组分含量变化特征 | 第38-42页 |
4.1.6 土壤氮素变化特征 | 第42-47页 |
4.1.7 土壤氯离子含量变化特征 | 第47-49页 |
4.2 土壤反硝化、氨化及其相对重要性与理化性状的关系 | 第49-51页 |
4.2.1 与理化性状的相关性 | 第49-51页 |
4.2.2 与理化性状的多元逐步回归分析 | 第51页 |
4.3 小结 | 第51-52页 |
第五章 土壤微生物群落特征与反硝化、氨化及其相对重要性关系 | 第52-65页 |
5.1 不同覆被类型/土地利用方式下微生物OTUs变化特征 | 第52-53页 |
5.1.1 自然覆被类型下微生物OTUs的变化特征 | 第52页 |
5.1.2 自然覆被类型向农林用地的转变对微生物OTUs的影响 | 第52-53页 |
5.2 微生物群落相对丰度变化特征 | 第53-58页 |
5.2.1 门水平上微生物群落相对丰度变化特征 | 第53-56页 |
5.2.2 属水平上微生物群落相对丰度变化特征 | 第56-58页 |
5.3 Alpha多样性指数变化特征 | 第58-60页 |
5.4 微生物革兰氏阴性菌、革兰氏阳性菌变化特征 | 第60-61页 |
5.4.1 门水平上革兰氏阴性菌、革兰氏阳性菌变化特征 | 第60页 |
5.4.2 属水平革兰氏阴性菌、革兰氏阳性菌变化特征 | 第60-61页 |
5.5 土壤反硝化、氨化及其相对重要性和微生物群落结构多样性的关系 | 第61-63页 |
5.5.1 与微生物群落结构与多样性的相关性 | 第61-63页 |
5.5.2 与微生物群落结构与多样性的多元逐步回归分析 | 第63页 |
5.6 小结 | 第63-65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5-66页 |
6.1 结论 | 第65页 |
6.2 展望 | 第65-66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6-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