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7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2 互联网上的扫描行为 | 第12-14页 |
1.2.1 扫描的原因 | 第12页 |
1.2.2 扫描的相关研究 | 第12-14页 |
1.2.3 扫描研究面临的问题和难点 | 第14页 |
1.3 研究思路和基础 | 第14-15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4页 |
1.3.2 研究基础 | 第14-15页 |
1.4 研究目标和内容 | 第15-16页 |
1.4.1 研究目标 | 第15页 |
1.4.2 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1.5 论文组织结构 | 第16-17页 |
第二章 扫描的原理与观测方法 | 第17-23页 |
2.1 扫描的原理和分类 | 第17-20页 |
2.1.1 扫描行为和基本术语 | 第17页 |
2.1.2 扫描的分类 | 第17-20页 |
2.2 扫描的观测方法 | 第20-22页 |
2.2.1 网络边界上的扫描观测 | 第20-22页 |
2.2.2 主机上的扫描检测 | 第22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2-23页 |
第三章 基于IBR流量的扫描检测 | 第23-37页 |
3.1 IBR流量的获取 | 第23-25页 |
3.1.1 获取方法 | 第23页 |
3.1.2 NJNET_IBR系统 | 第23-25页 |
3.2 基于IBR流量的扫描检测算法 | 第25-29页 |
3.2.1 相关定义和描述 | 第26-27页 |
3.2.2 检测算法 | 第27-28页 |
3.2.3 算法检测流程 | 第28-29页 |
3.3 基于IBR流量的扫描检测系统 | 第29-35页 |
3.3.1 数据源和实现环境 | 第29-30页 |
3.3.2 系统功能模块和实现 | 第30-31页 |
3.3.3 系统统计测度 | 第31-32页 |
3.3.4 系统参数设置 | 第32-33页 |
3.3.5 系统检测结果的统计和分析 | 第33-35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5-37页 |
第四章 IBR流量扫描检测应用 | 第37-53页 |
4.1 非恶意扫描流量识别 | 第37-45页 |
4.1.1 相关背景 | 第37页 |
4.1.2 ShadowServer | 第37-39页 |
4.1.3 ShadowServer白名单的建立 | 第39-42页 |
4.1.4 白名单扫描流量分析 | 第42-45页 |
4.2 NBOS扫描检测算法改进 | 第45-52页 |
4.2.1 NBOS扫描检测算法介绍 | 第45-46页 |
4.2.2 存在的问题 | 第46页 |
4.2.3 改进后的算法 | 第46-48页 |
4.2.4 改进后算法的检测结果与验证 | 第48-52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第五章 基于服务器流量的扫描检测 | 第53-67页 |
5.1 服务器流量分析 | 第53-56页 |
5.1.1 正常的TCP交互 | 第53-55页 |
5.1.2 TCPSYN扫描与正常TCP交互的对比 | 第55页 |
5.1.3 TCP连接状态机 | 第55-56页 |
5.2 基于服务器流量的TCPSYN扫描检测算法 | 第56-59页 |
5.2.1 基础分析数据源 | 第56页 |
5.2.2 TCP连接流的相关定义 | 第56-57页 |
5.2.3 检测算法 | 第57-59页 |
5.2.4 算法检测流程 | 第59页 |
5.3 算法检测结果与分析 | 第59-65页 |
5.3.1 实验环境和参数设置 | 第59-60页 |
5.3.2 检测结果统计 | 第60-61页 |
5.3.3 基于检测结果的白名单行为分析 | 第61-63页 |
5.3.4 扫描后续行为跟踪 | 第63-65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5-67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7-69页 |
6.1 工作总结 | 第67页 |
6.2 工作展望 | 第67-69页 |
致谢 | 第69-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5页 |
作者简介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