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1-4页 |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21页 |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 第9页 |
·城市绿地的概念及其分类 | 第9-10页 |
·园林美学理论研究进展 | 第10-11页 |
·美景度评价方法 | 第11-13页 |
·各绿地类型美景度评价研究进展 | 第13-18页 |
·风景区美景度评价 | 第13-16页 |
·公园绿地美景度评价 | 第16页 |
·城市广场绿地美景度评价 | 第16-17页 |
·城市道路绿地美景度评价 | 第17-18页 |
·植物配置研究进展 | 第18-20页 |
·我国植物造景现状及存在问题 | 第19页 |
·植物配置理论研究进展 | 第19-20页 |
·我国主要城市植物配置及应用 | 第20页 |
·小结 | 第20-21页 |
第二章 研究地概况、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法 | 第21-26页 |
·研究地概况 | 第21页 |
·技术路线 | 第21-22页 |
·研究方法 | 第22-25页 |
·调查绿地确定 | 第22-23页 |
·景观照片拍摄及评价 | 第23-24页 |
·美景度值计算方法 | 第24页 |
·模型建立方法及步骤 | 第24-25页 |
·小结 | 第25-26页 |
第三章 风景区美景度评价结果与分析 | 第26-36页 |
·引言 | 第26页 |
·各类型景观美景度动态变化及定性分析 | 第26-34页 |
·风景区评价景观类型划分 | 第26-27页 |
·林内植物景观动态变化及分析 | 第27-28页 |
·细部景观动态变化及分析 | 第28-30页 |
·近景观动态变化及分析 | 第30-32页 |
·建筑山石水体等其他园林要素+植物景观动态变化及分析 | 第32-34页 |
·景观模型的建立 | 第34-35页 |
·景观要素分析 | 第34页 |
·多元回归建模 | 第34-35页 |
·结果分析 | 第35页 |
·小结 | 第35-36页 |
第四章 公园绿地美景度评价结果与分析 | 第36-50页 |
·引言 | 第36页 |
·各类型景观美景度动态变化及定性分析 | 第36-47页 |
·公园绿地评价景观类型划分 | 第36-37页 |
·园林建筑+植物景观动态变化及分析 | 第37-38页 |
·假山石+植物景观动态变化及分析 | 第38-41页 |
·滨水植物景观动态变化及分析 | 第41-43页 |
·单纯植物景观动态变化及分析 | 第43-47页 |
·景观模型的建立 | 第47-48页 |
·景观要素分析 | 第47页 |
·多元回归建模 | 第47-48页 |
·结果分析 | 第48页 |
·小结 | 第48-50页 |
第五章 广场绿地美景度评价与分析 | 第50-61页 |
·引言 | 第50页 |
·各类型景观美景度动态变化及定性分析 | 第50-58页 |
·广场绿地评价景观类型划分 | 第50页 |
·园林建筑小品+植物景观动态变化及分析 | 第50-52页 |
·树池、树阵景观动态变化及分析 | 第52-54页 |
·铺装+植物景观动态变化及分析 | 第54-55页 |
·单纯植物景观动态变化及分析 | 第55-58页 |
·景观模型的建立 | 第58-60页 |
·景观要素分析 | 第58页 |
·多元回归建模 | 第58-59页 |
·结果分析 | 第59-60页 |
·小结 | 第60-61页 |
第六章 道路绿地美景度评价与分析 | 第61-74页 |
·引言 | 第61页 |
·各类型景观美景度动态变化及定性分析 | 第61-71页 |
·道路绿地评价景观类型划分 | 第61页 |
·机动车道整体绿化景观动态变化及分析 | 第61-62页 |
·非机动车及行人道整体绿化景观动态变化及分析 | 第62-64页 |
·中分带及侧分带岛头绿化景观动态变化及分析 | 第64-65页 |
·机动车道分隔带分段绿化景观动态变化及分析 | 第65-66页 |
·机非分隔带分段绿化景观动态变化及分析 | 第66-69页 |
·行人道分段绿化景观动态变化及分析 | 第69-71页 |
·景观模型的建立 | 第71-72页 |
·景观要素分析 | 第71页 |
·多元回归建模 | 第71-72页 |
·结果分析 | 第72页 |
·小结 | 第72-74页 |
第七章 结论、创新与不足 | 第74-77页 |
·结论 | 第74-75页 |
·建议 | 第75页 |
·创新 | 第75-76页 |
·不足之处 | 第76-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1页 |
附录 | 第81-95页 |
附录1:植物拉丁名表 | 第81-83页 |
附录2:4 种绿地类型各样本SBE 值 | 第83-95页 |
详细摘要 | 第95-9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