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1页 |
1 绪论 | 第11-20页 |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1-13页 |
·研究背景 | 第11页 |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1-13页 |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3-17页 |
·国外研究进展 | 第13-14页 |
·国内研究进展 | 第14-17页 |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17-20页 |
·研究内容 | 第17-19页 |
·技术路线 | 第19-20页 |
2 原理与方法 | 第20-35页 |
·相关理论 | 第20-21页 |
·系统论的研究传统:系统要素间的相互作用与相互依赖 | 第20页 |
·耗散结构理论:开放系统的自组织过程 | 第20-21页 |
·LUCC理论 | 第21页 |
·生态安全相关研究方法综述 | 第21-25页 |
·本文研究方法 | 第25-35页 |
·生态足迹法 | 第25-26页 |
·PSR框架模型 | 第26-34页 |
·生态安全综合协调度分析 | 第34页 |
·空间分析 | 第34-35页 |
3 研究区概况及数据处理 | 第35-42页 |
·研究区概况 | 第35-40页 |
·武汉市自然条件 | 第35-37页 |
·武汉市社会经济条件 | 第37-39页 |
·武汉市生态环境状况 | 第39-40页 |
·数据来源与处理 | 第40-42页 |
4 武汉市生态安全时空格局 | 第42-67页 |
·武汉市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 | 第42-45页 |
·武汉市生态安全压力-状态-响应结果分析 | 第45-53页 |
·武汉市压力-状态-响应因子综合评价 | 第45-52页 |
·武汉市生态安全协调度 | 第52-53页 |
·武汉市生态安全时空格局 | 第53-58页 |
·讨论 | 第58-67页 |
5 武汉市生态安全对策 | 第67-72页 |
·健全生态补偿机制 | 第67-68页 |
·引导产业生态转型 | 第68-69页 |
·促进土地集约利用 | 第69-70页 |
·实施分类空间管治 | 第70页 |
·完善制度保障措施 | 第70-72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72-75页 |
·主要结论与工作 | 第72-74页 |
·研究创新之处 | 第74页 |
·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74-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82页 |
个人简介 | 第82-84页 |
致谢 | 第84-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