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1 前言 | 第11-22页 |
1.1 研究选题的背景 | 第12-15页 |
1.1.1 生活场域的变化 | 第12-14页 |
1.1.2 仪式成为“传统的发明” | 第14-15页 |
1.1.3 仪式是人类生命的“隐密的文本” | 第15页 |
1.2 基于生态与生命相关联的研究思路 | 第15-19页 |
1.2.1 生态位理论的视角 | 第16-17页 |
1.2.2 生命哲学的视角 | 第17-18页 |
1.2.3 数据化的视角 | 第18-19页 |
1.3 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 第19-20页 |
1.3.1 理论意义 | 第19-20页 |
1.3.2 现实意义 | 第20页 |
1.4 研究方法与路径 | 第20-22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20-21页 |
1.4.2 研究路径 | 第21-22页 |
2 围绕生命行为的仪式研究 | 第22-48页 |
2.1 西方文献中的仪式 | 第22-28页 |
2.1.1 西方典籍中仪式的典型定义 | 第22-25页 |
2.1.2 从仪式起源到仪式功能的研究 | 第25-27页 |
2.1.3 不同视角的仪式分类 | 第27-28页 |
2.2 众说纷纭的仪式研究 | 第28-41页 |
2.2.1 进化论影响下的仪式研究 | 第28-33页 |
2.2.2 围绕仪式的意义及目的研究 | 第33-36页 |
2.2.3 以社会学视角进行的仪式研究 | 第36-39页 |
2.2.4 强调功能性的仪式研究 | 第39-41页 |
2.3 从生命走向生态的仪式研究 | 第41-48页 |
2.3.1 不断拓展的“仪式”理论 | 第42-44页 |
2.3.2 从生命出发到追求审美的仪式研究 | 第44-45页 |
2.3.3 走向生态学视角下的仪式研究 | 第45-48页 |
3 礼仪之邦的仪式 | 第48-63页 |
3.1 “礼仪之邦”的仪式表述 | 第48-52页 |
3.1.1 何为“礼”“仪” | 第48-49页 |
3.1.2 “礼”“仪”之释 | 第49-52页 |
3.2 “礼”“仪”源起之说 | 第52-54页 |
3.2.1 “礼”从何来 | 第53-54页 |
3.2.2 众说“礼”之源 | 第54页 |
3.3 “礼”“仪”之分类 | 第54-57页 |
3.3.1 基于效用之分类 | 第55-56页 |
3.3.2 融入世俗生活的多样类别 | 第56-57页 |
3.4 “礼”“仪”之功能 | 第57-63页 |
3.4.1 通“神”之桥梁 | 第57-59页 |
3.4.2 明分之效用 | 第59-60页 |
3.4.3 教化之载体 | 第60-63页 |
4 基于三重生命的生态位理论构思 | 第63-84页 |
4.1 生态位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 第63-72页 |
4.1.1 不断丰富的生态位概念 | 第63-68页 |
4.1.2 多维向度组成的生态位 | 第68-70页 |
4.1.3 外延拓展的生态位理论 | 第70-72页 |
4.2 基于生态位理论的研究框架与方法 | 第72-76页 |
4.2.1 生态位理论的基本原理 | 第73-74页 |
4.2.2 资源位与功能位形成的“态”与“势” | 第74页 |
4.2.3 N维空间的超体积的生态位 | 第74-76页 |
4.3 文化生态系统中多维的仪式生态位 | 第76-84页 |
4.3.1 文化生态系统 | 第76-78页 |
4.3.2 文化生态系统中的生态位 | 第78-79页 |
4.3.3 多维的仪式生态位 | 第79-81页 |
4.3.4 杂糅的仪式生态空间 | 第81-84页 |
5 仪式是贯穿生命过程的生态行为 | 第84-113页 |
5.1 生命的起源与地球生命系统 | 第84-95页 |
5.1.1 众说生命的起源 | 第84-89页 |
5.1.2 复杂的地球生命系统 | 第89-91页 |
5.1.3 生命本质的一致性 | 第91-93页 |
5.1.4 多样性生物的家园——贵州 | 第93-95页 |
5.2 生物的生态适应行为 | 第95-104页 |
5.2.1 生态因子与生态环境 | 第95-98页 |
5.2.2 生命体结构与生态适应 | 第98-100页 |
5.2.3 趋利避害的适应性行为 | 第100-103页 |
5.2.4 多样性适应的贵州古生物和古人类 | 第103-104页 |
5.3 复杂的仪式化行为 | 第104-113页 |
5.3.1 基于生存的动物仪式化行为 | 第104-107页 |
5.3.2 多样性的仪式化行为 | 第107-109页 |
5.3.3 人类的仪式化行为 | 第109-113页 |
6 仪式是精神生命的展现 | 第113-129页 |
6.1 多样性的人类情感与精神生命 | 第113-118页 |
6.1.1 情感体验是人类精神生活的起点 | 第113-115页 |
6.1.2 复杂的情感与精神生命 | 第115-118页 |
6.2 丰富的情感与精神生命的多样性 | 第118-124页 |
6.2.1 人类生存需求的多层次滋生了丰富的情感 | 第118-119页 |
6.2.2 生计方式的多样性形成了人类复杂的情感网络 | 第119-121页 |
6.2.3 人类交往方式的多元化编织了多维的情感之网 | 第121-123页 |
6.2.4 精神生命编织的多维“产品” | 第123-124页 |
6.3 仪式是精神生命的行为方式 | 第124-129页 |
6.3.1 体现精神需求的仪式 | 第124-125页 |
6.3.2 仪式是精神生命构造的一种方式 | 第125-127页 |
6.3.3 仪式是精神生命绵延的载体 | 第127-129页 |
7 仪式是人类生态位的社会文本 | 第129-152页 |
7.1 复杂的巨系统——社会生态系统 | 第129-137页 |
7.1.1 从自然生态系统到社会生态系统 | 第129-131页 |
7.1.2 多层而开放的社会生态系统 | 第131-133页 |
7.1.3 复杂而稳定的社会生态系统 | 第133-135页 |
7.1.4 竞争与共生的社会生态系统 | 第135-137页 |
7.2 基于三重生命的人类生态位构建 | 第137-145页 |
7.2.1 自然生态因子影响下的人类生态位 | 第138-140页 |
7.2.2 文化生态因子影响的人类生态位 | 第140-144页 |
7.2.3 社会生命与人类生态位 | 第144-145页 |
7.3 仪式是书写人类生态位的文本 | 第145-152页 |
7.3.1 仪式是建构人类个体生态位的重要因子 | 第145-146页 |
7.3.2 仪式是构建人类群体生态位的关键因子 | 第146-148页 |
7.3.3 仪式是人类生态位的可视文本 | 第148-152页 |
8 全球化语境下生态与仪式的互动 | 第152-172页 |
8.1 仪式——被发明的传统 | 第152-158页 |
8.1.1 被发明的“圣诞节”与“中国春晚” | 第152-155页 |
8.1.2 被发明的“消费仪式” | 第155-156页 |
8.1.3 旅游仪式构建绿色生态空间 | 第156-158页 |
8.2 生态与仪式互动扩展旅游生态位 | 第158-164页 |
8.2.1 旅游生态系统的“态”与“势” | 第159-160页 |
8.2.2 少数民族生态移民社区面临转型 | 第160-162页 |
8.2.3 错位发展扩充旅游生态位 | 第162-164页 |
8.3 仪式是文化生态的重建的关键——以生态移民为例 | 第164-172页 |
8.3.1 生态移民地区与少数民族聚居区的空间耦合 | 第164-166页 |
8.3.2 少数民族生态移民社区面临转型 | 第166-168页 |
8.3.3 用仪式重构生态移民社区文化多元的“杂糅空间” | 第168-172页 |
结语 | 第172-174页 |
致谢 | 第174-175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175-182页 |
附录 | 第182-1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