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1章 绪论 | 第7-19页 |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第7-10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7-9页 |
1.1.2 研究目的 | 第9页 |
1.1.3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2 含腐蚀缺陷管体剩余强度及其剩余寿命研究现状 | 第10-16页 |
1.2.1 含腐蚀缺陷管体剩余强度评价方法概述 | 第10-15页 |
1.2.2 含腐蚀缺陷管体剩余寿命预测技术概述 | 第15-16页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技术路线 | 第16-19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1.3.2 研究技术路线 | 第17-19页 |
第2章 P5气田生产系统管体腐蚀规律研究 | 第19-37页 |
2.1 P5气田生产系统管体腐蚀资料调研 | 第19-27页 |
2.1.1 P5气田生产系统管体检修记录 | 第19-22页 |
2.1.2 P5气田生产系统腐蚀环境分析 | 第22-27页 |
2.2 P5气田生产系统管体腐蚀缺陷检测分析 | 第27-32页 |
2.2.1 P5气田生产系统管体壁厚测试 | 第27-31页 |
2.2.2 P5气田管体金相测试 | 第31-32页 |
2.3 P5气田生产系统管体腐蚀机理及影响因素分析 | 第32-37页 |
2.3.1 P5气田生产系统管体腐蚀机理分析 | 第32-33页 |
2.3.2 P5气田生产系统管体腐蚀影响因素分析 | 第33-37页 |
第3章 含腐蚀缺陷管体剩余强度评价 | 第37-57页 |
3.1 管体应力分析 | 第37-42页 |
3.1.1 管体应力分析 | 第37-38页 |
3.1.2 埋地集输管线应力分析 | 第38-40页 |
3.1.3 油管应力分析 | 第40-41页 |
3.1.4 管体综合应力分析 | 第41-42页 |
3.2 含缺陷集输管线剩余强度评价 | 第42-52页 |
3.2.1 管道评价指标的选取和损伤等级的划分 | 第42-43页 |
3.2.2 含腐蚀缺陷管道的剩余强度评价 | 第43-48页 |
3.2.3 集输管线剩余强度分析 | 第48-52页 |
3.3 含缺陷油管剩余强度评价 | 第52-57页 |
3.3.1 含腐蚀缺陷油管剩余强度评价 | 第52-53页 |
3.3.2 油管缺陷的简化 | 第53-55页 |
3.3.3 含缺陷油管剩余强度分析 | 第55-57页 |
第4章 含腐蚀缺陷管体剩余寿命预测 | 第57-73页 |
4.1 管体剩余寿命预测理论 | 第57-59页 |
4.1.1 管体剩余强度衰减理论 | 第57-58页 |
4.1.2 管体可靠度衰减理论 | 第58-59页 |
4.2 管体剩余寿命不确定性影响因素 | 第59-64页 |
4.2.1 初始缺陷尺寸的分布规律 | 第59-61页 |
4.2.2 腐蚀缺陷发展的分布规律 | 第61-64页 |
4.2.3 管材强度的分布规律 | 第64页 |
4.3 管体失效条件 | 第64-67页 |
4.3.1 含单一缺陷管体失效方程 | 第64-66页 |
4.3.2 管体可靠性失效方程 | 第66-67页 |
4.4 管体剩余寿命预测模型求解 | 第67-73页 |
4.4.1 管体剩余寿命模型建立 | 第68-69页 |
4.4.2 管体剩余寿命预测模型的数值求解方法 | 第69-73页 |
第5章 P5气田管体实例分析 | 第73-94页 |
5.1 P5003集气管线实例分析 | 第73-84页 |
5.1.1 P5003管线剩余寿命影响因素分布函数 | 第73-75页 |
5.1.2 P5003管体临界缺陷尺寸曲线 | 第75-76页 |
5.1.3 P5003含缺陷管体可靠度衰减模型 | 第76-82页 |
5.1.4 P5003含缺陷管体剩余寿命分析 | 第82-84页 |
5.2 P5气田油管实例分析 | 第84-94页 |
5.2.1 P5气田油管缺陷数据的整理 | 第85-87页 |
5.2.2 P5气田含腐蚀缺陷油管剩余强度评价 | 第87页 |
5.2.3 P5气田油管剩余寿命影响因素分布函数 | 第87-91页 |
5.2.4 P5气田缺陷油管剩余寿命研究 | 第91-94页 |
第6章 结论及建议 | 第94-96页 |
6.1 结论 | 第94-95页 |
6.2 建议 | 第95-96页 |
致谢 | 第96-97页 |
参考文献 | 第97-10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