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引言 | 第9-11页 |
1 文献回顾 | 第11-20页 |
1.1 群际接触理论 | 第11-13页 |
1.1.1 Allport群际接触理论 | 第11页 |
1.1.2 群际接触类型 | 第11-13页 |
1.2 种族面孔的视觉加工机制 | 第13-16页 |
1.2.1 种族面孔加工的fMRI研究 | 第13-15页 |
1.2.2 种族面孔加工的ERP研究 | 第15-16页 |
1.3 种族信息加工的社会认知过程 | 第16-20页 |
1.3.1 内隐社会认知理论模型 | 第16-17页 |
1.3.2 种族信息加工模型的理论研究对社会认知研究的意义 | 第17-18页 |
1.3.3 调节种族认知偏差的干预措施 | 第18-20页 |
2 问题提出和研究构思 | 第20-23页 |
2.1 问题提出 | 第20-21页 |
2.2 研究构思 | 第21-22页 |
2.3 研究意义 | 第22-23页 |
3 实验研究 | 第23-40页 |
3.1 实验一 维吾尔族个体对维汉两族的面孔识别过程 | 第23-32页 |
3.1.1 研究目的 | 第23页 |
3.1.2 研究方法 | 第23-25页 |
3.1.3 实验程序 | 第25-27页 |
3.1.4 结果分析 | 第27-31页 |
3.1.5 讨论 | 第31-32页 |
3.2 实验二 群际接触对维汉两族面孔识别的影响 | 第32-40页 |
3.2.1 研究目的 | 第32-33页 |
3.2.2 研究方法 | 第33页 |
3.2.3 实验程序 | 第33-34页 |
3.2.4 结果分析 | 第34-38页 |
3.2.5 讨论 | 第38-40页 |
4 综合讨论 | 第40-43页 |
4.1 群际接触对种族态度的影响 | 第40-41页 |
4.2 群际接触对种族面孔加工的影响 | 第41页 |
4.3 本研究的不足以及未来研究的展望 | 第41-43页 |
结论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7页 |
附录一:实验一面孔图片材料评定问卷及所选图片 | 第47-51页 |
附录二:实验一词语材料问卷指导语及评定结果 | 第51-53页 |
附录三:维族大学生学校类型调查问卷 | 第53-5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54-55页 |
致谢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