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域旅游导向下的罗罗堡镇镇村体系重构研究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9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3-14页 |
1.1.1 传统景点旅游模式转变为发展全域旅游 | 第13页 |
1.1.2 镇村体系构建转换新思路 | 第13-14页 |
1.2 研究内容、目的与意义 | 第14-15页 |
1.2.1 研究内容 | 第14页 |
1.2.2 研究目的 | 第14-15页 |
1.2.3 研究意义 | 第15页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5-21页 |
1.3.1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5-18页 |
1.3.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8-21页 |
1.4 相关概念界定 | 第21-22页 |
1.4.1 全域旅游 | 第21-22页 |
1.4.2 镇村体系 | 第22页 |
1.4.3 重构 | 第22页 |
1.5 方法与框架 | 第22-25页 |
1.5.1 研究方法 | 第22-24页 |
1.5.2 技术框架 | 第24-25页 |
1.6 理论依据 | 第25-29页 |
1.6.1 AVC理论的基本理念 | 第25页 |
1.6.2 AVC理论的评价体系 | 第25-26页 |
1.6.3 AVC理论的组织方法 | 第26-27页 |
1.6.4 AVC应用现状及展望 | 第27-29页 |
第二章 罗罗堡镇发展现状及旅游发展基础优势研究 | 第29-47页 |
2.1 镇域发展概况 | 第29-32页 |
2.1.1 地理位置 | 第29页 |
2.1.2 历史沿革 | 第29-30页 |
2.1.3 自然条件及资源 | 第30-31页 |
2.1.4 社会经济现状 | 第31-32页 |
2.2 镇村体系现状 | 第32-39页 |
2.2.1 镇村体系等级规模结构现状 | 第32-35页 |
2.2.2 镇村体系职能结构现状 | 第35-36页 |
2.2.3 镇村体系空间布局现状 | 第36-37页 |
2.2.4 镇村布局存在问题 | 第37-39页 |
2.3 全域旅游发展基础优势分析 | 第39-47页 |
2.3.1 镇域旅游资源的优势 | 第39-42页 |
2.3.2 镇域旅游资源的分布 | 第42-43页 |
2.3.3 独特的发展优势 | 第43-47页 |
第三章 罗罗堡镇镇村体系与全域旅游发展关系研究 | 第47-61页 |
3.1 全域旅游的特殊性 | 第47-49页 |
3.1.1 全域旅游的核心解读 | 第47-48页 |
3.1.2 全域旅游的重要作用 | 第48-49页 |
3.2 镇域全域旅游规划构思 | 第49-54页 |
3.2.1 发展定位 | 第49页 |
3.2.2 总体规划布局 | 第49-51页 |
3.2.3 旅游交通系统规划 | 第51页 |
3.2.4 旅游村落体系规划 | 第51-53页 |
3.2.5 产业规划 | 第53-54页 |
3.3 全域旅游是镇村体系重构的驱动力 | 第54-58页 |
3.3.1 社会方面驱动力 | 第54-56页 |
3.3.2 经济方面驱动力 | 第56-57页 |
3.3.3 环境方面驱动力 | 第57-58页 |
3.4 村镇体系重构是促进全域旅游发展的重要手段 | 第58-61页 |
3.4.1 镇村体系重构促进镇域经济发展 | 第58页 |
3.4.2 镇村体系重构有效促进镇域社会发展 | 第58页 |
3.4.3 镇村体系重构改善镇域生态环境 | 第58-61页 |
第四章 罗罗堡镇镇村发展潜力评价 | 第61-81页 |
4.1 全域旅游发展影响因素分析 | 第61-62页 |
4.1.1 外在因素 | 第61-62页 |
4.1.2 内在因素 | 第62页 |
4.2 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62-68页 |
4.2.1 指标选取原则 | 第62-63页 |
4.2.2 指标因素选取 | 第63-64页 |
4.2.3 指标筛选与修正 | 第64-68页 |
4.3 指标权重的确定及综合评价 | 第68-73页 |
4.3.1 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68-73页 |
4.3.2 指标分值的确定 | 第73页 |
4.3.3 指标综合评价 | 第73页 |
4.4 镇村发展潜力评价结果与分析 | 第73-81页 |
4.4.1 镇村发展潜力测算 | 第73-77页 |
4.4.2 计算结果分析 | 第77-81页 |
第五章 罗罗堡镇镇村体系重构的重点 | 第81-101页 |
5.1 全域旅游、理论模型与镇村体系的作用关系 | 第81页 |
5.2 产业发展空间布局 | 第81-86页 |
5.2.1 产业结构调整 | 第82-84页 |
5.2.2 产业空间布局 | 第84-86页 |
5.3 镇村人口发展及城镇化水平预测 | 第86-88页 |
5.3.1 镇域人口发展规模预测 | 第86-87页 |
5.3.2 城镇化水平预测 | 第87-88页 |
5.4 镇村体系结构规划 | 第88-93页 |
5.4.1 镇村规模等级结构 | 第88-89页 |
5.4.2 镇村职能类型划分 | 第89-90页 |
5.4.3 镇村空间结构 | 第90-91页 |
5.4.4 村庄整合与空间布局 | 第91-93页 |
5.5 镇村服务系统规划 | 第93-101页 |
5.5.1 镇域道路交通系统规划 | 第93-95页 |
5.5.2 镇域旅游服务设施规划 | 第95-98页 |
5.5.3 镇域居民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 第98-101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01-103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101页 |
6.2 不足与展望 | 第101-103页 |
参考文献 | 第103-107页 |
作者简介 | 第107页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07-109页 |
致谢 | 第10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