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市典型区域地下水源热泵系统对地下水温度及水质影响模拟与分析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3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3-14页 |
1.2 地下含水层储能概述 | 第14-15页 |
1.3 地下水源热泵系统工作原理及分类 | 第15-16页 |
1.3.1 地下水源热泵系统工作原理 | 第15-16页 |
1.3.2 地下水源热泵系统分类 | 第16页 |
1.4 地下水源热泵系统运行特点分析 | 第16-19页 |
1.4.1 地下水源热泵系统优点 | 第16-18页 |
1.4.2 地下水源热泵系统缺点 | 第18-19页 |
1.5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9-21页 |
1.5.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9-20页 |
1.5.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20页 |
1.5.3 地下水源热泵系统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 | 第20-21页 |
1.6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21页 |
1.7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21-23页 |
第二章 沈阳市区域水文地质资料 | 第23-31页 |
2.1 地理概况 | 第23页 |
2.2 地形及地貌 | 第23-24页 |
2.3 自然情况 | 第24-30页 |
2.3.1 气象资料 | 第24-26页 |
2.3.2 水资源资料 | 第26页 |
2.3.3 土壤特性分布 | 第26-27页 |
2.3.4 地层特征 | 第27-28页 |
2.3.5 区域基底 | 第28页 |
2.3.6 沈阳市区域地下水埋深状况 | 第28页 |
2.3.7 沈阳市区域地下含水层厚度 | 第28-29页 |
2.3.8 沈阳市区域地下含水层渗透系数和给水度 | 第29-30页 |
2.3.9 模拟区域源汇项处理 | 第30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第三章 沈阳市典型区域地下水温度场模型建立 | 第31-41页 |
3.0 FEFLOW软件介绍 | 第31-32页 |
3.1 地下水温度场模型建立方法 | 第32-35页 |
3.1.1 模型底图 | 第32页 |
3.1.2 网格划分 | 第32-33页 |
3.1.3 扩展3D模型 | 第33页 |
3.1.4 高程数据赋值 | 第33-34页 |
3.1.5 确定界面属性 | 第34页 |
3.1.6 问题设定 | 第34页 |
3.1.7 边界条件设定及检测 | 第34-35页 |
3.2 沈阳市区域地下水传热数学模型 | 第35-38页 |
3.2.1 地下水流场数学模型 | 第35-37页 |
3.2.2 地下水温度场数学模型 | 第37-38页 |
3.3 FEFLOW软件中数学模型求解方法 | 第38-40页 |
3.3.1 伽辽金法基本原理 | 第38-39页 |
3.3.2 Akima法基本原理 | 第39-40页 |
3.3.3 Kriging法基本原理 | 第40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第四章 地下水源热泵系统对地下水温度场模拟及分析 | 第41-63页 |
4.1 模型识别程度与验证分析 | 第41-46页 |
4.1.1 异井抽灌模型建立与识别 | 第41-43页 |
4.1.2 复合井模型建立与识别 | 第43-46页 |
4.2 井距及换热温差对热贯通现象的影响 | 第46-54页 |
4.2.1 模拟区域简介 | 第46页 |
4.2.2 模拟区水文地质条件 | 第46-47页 |
4.2.3 井距对热贯通现象的影响模拟 | 第47-51页 |
4.2.4 换热温差对热贯通现象的影响模拟 | 第51-54页 |
4.3 抽灌方式地下水温度场影响 | 第54-57页 |
4.3.1 模拟区域简介 | 第54页 |
4.3.2 模拟区域水文地质条件 | 第54-55页 |
4.3.3 模拟区域边界条件 | 第55页 |
4.3.4 模拟结果分析 | 第55-57页 |
4.4 典型小区热泵系统地下水温度场模拟分析 | 第57-60页 |
4.4.1 模拟区域简介 | 第57-58页 |
4.4.2 小区内水文地质条件 | 第58页 |
4.4.3 模拟区域边界条件 | 第58-59页 |
4.4.4 模拟结果分析 | 第59-60页 |
4.5 典型商业中心热泵系统地下水温度场模拟分析 | 第60-62页 |
4.5.1 模拟区域简介 | 第60-61页 |
4.5.2 模拟区水文地质条件 | 第61页 |
4.5.3 模拟区域边界条件 | 第61页 |
4.5.4 模拟结果与分析 | 第61-62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62-63页 |
第五章 地下水源热泵系统对地下水水质影响分析 | 第63-79页 |
5.0 选取检测指标 | 第63-64页 |
5.1 各指标检验机理 | 第64-65页 |
5.2 实验仪器及试剂 | 第65-67页 |
5.3 各指标检测值 | 第67-78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78-79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79-81页 |
6.1 结论 | 第79页 |
6.2 展望 | 第79-81页 |
附录一 | 第81-83页 |
参考文献 | 第83-85页 |
作者简介 | 第85页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5-87页 |
致谢 | 第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