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5页 |
英文摘要 | 第5-6页 |
一、引言 | 第9-15页 |
1.1 水稻 | 第9页 |
1.2 多倍体 | 第9-10页 |
1.3 核质协同 | 第10-11页 |
1.4 Rubisco及其编码基因 | 第11-13页 |
1.5 本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3-15页 |
二、材料与方法 | 第15-22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15页 |
2.2 实验试剂 | 第15-16页 |
2.3 实验方法 | 第16-22页 |
2.3.1 引物的设计及合成 | 第16页 |
2.3.2 总DNA的提取 | 第16-17页 |
2.3.3 总RNA的提取及反转录cDNA | 第17-18页 |
2.3.4 PCR扩增及产物的纯化回收 | 第18-19页 |
2.3.5 DNA片段的克隆 | 第19-20页 |
2.3.6 克隆测序结果处理及分析杂交种和多倍体内rbcS基因在序列水平上的核质协同 | 第20页 |
2.3.7 叶片转录组测序分析杂交种和多倍体内rbcS基因在基因转录水平上的核质协同 | 第20-22页 |
三、实验结果 | 第22-46页 |
3.1 总DNA的提取、PCR扩增、菌液PCR阳性克隆检测、DNA测序和RNA提取 | 第22-25页 |
3.1.1 总DNA的提取 | 第22页 |
3.1.2 目的片段的PCR扩增 | 第22-23页 |
3.1.3 菌液PCR阳性克隆检测 | 第23-24页 |
3.1.4 DNA的Sanger测序 | 第24页 |
3.1.5 总RNA提取 | 第24-25页 |
3.2 水稻Nip和93-11内Rubisco编码基因的进化特点 | 第25-32页 |
3.2.1 水稻亚种亲本Nip和93-11内大亚基(LSU)编码基因rbcL的克隆测序以及蛋白水平分化的分析 | 第25-26页 |
3.2.2 水稻亚种亲本Nip和93-11内小亚基(SSU)编码基因rbcS的基因家族组成及相关的进化分析 | 第26-32页 |
3.3 杂交种内核质协同的模式 | 第32-34页 |
3.3.1 杂交种内序列水平上的核质协同分析 | 第32-33页 |
3.3.2 杂交种内转录水平上的核质协同分析 | 第33-34页 |
3.4 多倍体内核质协同的模式 | 第34-46页 |
3.4.1 多倍体内序列水平的核质协同分析 | 第34-43页 |
3.4.2 多倍体内表达水平的核质协同分析 | 第43-46页 |
四、结果讨论 | 第46-50页 |
4.1 rbcL基因以及蛋白分化的分析 | 第46页 |
4.2 rbcS的基因家族组成及相关的进化分析 | 第46-47页 |
4.3 杂交种和多倍体在序列水平的核质协同模式 | 第47-48页 |
4.4 杂交种和多倍体在表达水平的核质协同模式 | 第48-50页 |
结论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4页 |
附录 | 第54-60页 |
致谢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