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4-6页 |
| abstract | 第6-8页 |
| 第1章 前言 | 第11-18页 |
| 1.1 依托项目及论文选题 | 第11页 |
| 1.2 地理位置及经济条件 | 第11-12页 |
| 1.3 以往地质工作 | 第12-16页 |
| 1.3.1 基础地质工作 | 第12-13页 |
| 1.3.2 矿产地质工作 | 第13-14页 |
| 1.3.3 铀矿地质工作 | 第14-16页 |
| 1.4 存在问题 | 第16-17页 |
| 1.5 实物工作量 | 第17-18页 |
|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 第18-27页 |
| 2.1 区域地层 | 第18-22页 |
| 2.1.1 基底 | 第19-21页 |
| 2.1.2 沉积盖层 | 第21-22页 |
| 2.2 区域岩浆岩 | 第22页 |
| 2.3 沉积演化 | 第22-27页 |
| 2.3.1 三叠纪 | 第22-23页 |
| 2.3.2 侏罗纪 | 第23-25页 |
| 2.3.3 白垩纪 | 第25-26页 |
| 2.3.4 新生代 | 第26-27页 |
| 第3章 研究区地质特征 | 第27-49页 |
| 3.1 地层 | 第27-35页 |
| 3.1.1 中侏罗统延安组(J_2y) | 第27-28页 |
| 3.1.2 中侏罗统直罗组(J_2z) | 第28-32页 |
| 3.1.3 下白垩统华池—环河组(K_1hc+h) | 第32-34页 |
| 3.1.4 下白垩统罗汉洞组(K_1lh) | 第34-35页 |
| 3.2 构造 | 第35-37页 |
| 3.2.1 基底断裂 | 第35-37页 |
| 3.2.2 盖层断裂 | 第37页 |
| 3.3 氧化带 | 第37-44页 |
| 3.3.1 氧化类型 | 第37-38页 |
| 3.3.2 氧化带发育特征 | 第38-44页 |
| 3.4 铀矿化 | 第44-49页 |
| 3.4.1 下白垩统铀矿化 | 第44-45页 |
| 3.4.2 中侏罗统直罗组铀矿化 | 第45-49页 |
| 第4章 铀成矿地质条件 | 第49-65页 |
| 4.1 区域铀成矿条件分析 | 第49-52页 |
| 4.2 研究区铀成矿环境 | 第52-56页 |
| 4.3 研究区找矿类型分析 | 第56-59页 |
| 4.3.1 中侏罗统直罗组 | 第56-59页 |
| 4.3.2 下白垩统华池—环河组 | 第59页 |
| 4.4 找矿潜力评价 | 第59-65页 |
| 4.4.1 远景区预测准则及判据 | 第59-62页 |
| 4.4.2 靶区圈定准则及判据 | 第62-65页 |
| 第5章 结论 | 第65-66页 |
| 参考文献 | 第66-69页 |
|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 第69-70页 |
| 致谢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