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0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2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分析 | 第12-16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2.3 发展动态分析 | 第15-16页 |
1.3 研究内容及目标 | 第16-17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6页 |
1.3.2 研究目标 | 第16-17页 |
1.4 研究方案及创新点 | 第17-18页 |
1.4.1 研究方案 | 第17页 |
1.4.2 论文创新点 | 第17-18页 |
1.5 论文组织结构 | 第18-20页 |
第二章 相关基础理论 | 第20-34页 |
2.1 引言 | 第20页 |
2.2 功能 | 第20-25页 |
2.2.1 功能的基本概念 | 第20-22页 |
2.2.2 功能的分类 | 第22页 |
2.2.3 功能的实现方式——效应 | 第22-24页 |
2.2.4 功能的实现机理 | 第24-25页 |
2.3 有害功能 | 第25-28页 |
2.3.1 有害功能的概念 | 第25页 |
2.3.2 有害功能的特点 | 第25-26页 |
2.3.3 有害功能的分类 | 第26页 |
2.3.4 有害功能的影响形式 | 第26-28页 |
2.4 系统动力学 | 第28-30页 |
2.4.1 系统动力学概述 | 第28-29页 |
2.4.2 系统动力学的基本理论 | 第29-30页 |
2.5 定性推理 | 第30-32页 |
2.5.1 定性推理概述 | 第30-31页 |
2.5.2 定性推理在概念设计中的应用 | 第31-32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32-34页 |
第三章 有害功能的形成及演化机理 | 第34-46页 |
3.1 引言 | 第34页 |
3.2 有害功能形成机理 | 第34-37页 |
3.2.1 有害功能的形成途径 | 第34-36页 |
3.2.2 有害功能因子概念的提出 | 第36页 |
3.2.3 有害功能形成机理模型的建立 | 第36-37页 |
3.3 有害功能演化机理 | 第37-40页 |
3.3.1 有害功能演化机理的内涵 | 第37-38页 |
3.3.2 有害功能演化过程的阶段划分及特征描述 | 第38-40页 |
3.4 基于系统动力学的有害功能演化分析 | 第40-44页 |
3.4.1 系统动力学在有害功能演化分析中的可用性 | 第40-41页 |
3.4.2 基于系统动力学的有害功能演化分析过程 | 第41-44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4-46页 |
第四章 有害功能演化动态仿真方法 | 第46-62页 |
4.1 引言 | 第46页 |
4.2 面向有害功能的功能-效应-情景模型 | 第46-53页 |
4.2.1 HF-FEC模型 | 第46-48页 |
4.2.2 HF-FEC模型的符号系统 | 第48-49页 |
4.2.3 HF-FEC模型中的有害功能形成途径表达 | 第49-52页 |
4.2.4 HF-FEC模型中的有害功能影响形式表达 | 第52-53页 |
4.3 基于定性推理的有害功能识别方法 | 第53-57页 |
4.3.1 定性推理在有害功能识别中的可用性 | 第53-54页 |
4.3.2 Kuipers定性仿真理论 | 第54-56页 |
4.3.2.1 定性模型建立 | 第54-55页 |
4.3.2.2 定性仿真 | 第55-56页 |
4.3.3 基于Kuipers定性仿真的有害功能识别方法 | 第56-57页 |
4.4 有害功能演化动态仿真方法及流程 | 第57-61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第五章 工程实例 | 第62-87页 |
5.1 引言 | 第62页 |
5.2 用户需求分析,明确设计任务 | 第62-63页 |
5.3 确定产品总功能 | 第63页 |
5.4 构建HF-FEC模型的功能层和效应层 | 第63-66页 |
5.5 拟定纸币清分扎把机初步的工作原理及流程 | 第66页 |
5.6 选择待分析系统并构建原理结构方案 | 第66-68页 |
5.7 进钞模块系统Kuipers定性仿真 | 第68-72页 |
5.7.1 进钞模块系统变量识别 | 第68页 |
5.7.2 建立进钞模块系统变量间的因果关系图 | 第68-69页 |
5.7.3 建立进钞模块系统定性微分方程 | 第69页 |
5.7.4 进钞模块系统定性仿真 | 第69-72页 |
5.8 识别进钞模块有害功能 | 第72-74页 |
5.9 构建进钞模块HF-FEC模型的情景层 | 第74-75页 |
5.10 进钞模块有害功能形成及演化机理 | 第75页 |
5.11 清分暂存模块系统Kuipers定性仿真 | 第75-78页 |
5.11.1 清分暂存模块系统变量识别 | 第75-76页 |
5.11.2 建立清分暂存模块系统变量间的因果关系图 | 第76页 |
5.11.3 建立清分暂存模块系统定性微分方程 | 第76-77页 |
5.11.4 清分暂存模块系统定性仿真 | 第77-78页 |
5.12 识别清分暂存模块有害功能 | 第78-81页 |
5.13 构建清分暂存模块HF-FEC模型的情景层 | 第81-83页 |
5.14 清分暂存模块有害功能形成及演化机理 | 第83-85页 |
5.15 本章小结 | 第85-87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7-89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87-88页 |
6.2 未来展望 | 第88-89页 |
参考文献 | 第89-93页 |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 第93-95页 |
致谢 | 第9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