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内科学论文--心脏、血管(循环系)疾病论文--血压异常论文--高血压论文

沙库巴曲缬沙坦钠治疗原发性高血压安全性的Meta分析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中英文对照缩略词第15-18页
第一章 前言第18-31页
    1 原发性高血压及其发病机制第18-23页
        1.1 原发性高血压流行病学调查第18-19页
        1.2 原发性高血压发病机制第19-21页
            1.2.1 遗传和环境因素第19-20页
            1.2.2 心脏代谢障碍第20页
            1.2.3 交感神经驱动的高血压第20-21页
        1.3 原发性高血压治疗研究进展第21-23页
            1.3.1 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第21页
            1.3.2 螺内酯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第21-22页
            1.3.3 肼苯哒嗪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第22页
            1.3.4 β-受体阻滞剂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第22页
            1.3.5 原发性高血压的物理治疗第22-23页
    2 沙库巴曲缬沙坦钠研究现状第23-26页
        2.1 沙库巴曲缬沙坦钠的分子结构第23页
        2.2 沙库巴曲缬沙坦钠的临床疗效与作用机制第23-26页
            2.2.1 沙库巴曲缬沙坦钠治疗心力衰竭第23-24页
            2.2.2 RAAS在心衰中的作用第24页
            2.2.3 NPs在心衰中的作用第24页
            2.2.4 沙库巴曲缬沙坦钠治疗心衰的作用机制第24-25页
            2.2.5 沙库巴曲缬沙坦钠治疗心肌梗塞第25页
            2.2.6 沙库巴曲缬沙坦钠对心肌梗塞的保护作用第25-26页
            2.2.7 心肌梗死的分子机制第26页
            2.2.8 沙库巴曲缬沙坦钠对心肌梗塞的作用机理第26页
    3 沙库巴曲缬沙坦钠用于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第26-30页
        3.1 沙库巴曲缬沙坦钠对高血压的临床疗效观察第26-28页
        3.2 沙库巴曲缬沙坦钠治疗高血压的机理研究第28页
        3.3 沙库巴曲缬沙坦钠对糖尿病的影响第28-29页
        3.4 沙库巴曲缬沙坦钠的安全性研究第29-30页
    4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与意义第30-31页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第31-36页
    1 技术路线与流程图第31页
    2 纳入标准第31-32页
        2.1 试验设计第31页
        2.2 研究对象第31-32页
        2.3 干预措施第32页
        2.4 评价指标第32页
    3 排除标准第32-33页
    4 文献检索策略第33页
    5 文献筛选与资料提取第33-34页
        5.1 文献筛选第33页
        5.2 数据提取第33-34页
    6 质量评价第34页
    7 统计分析第34-36页
        7.1 统计指标选择第34页
        7.2 异质性分析第34-35页
        7.3 亚组分析第35页
        7.4 敏感性分析第35页
        7.5 发表偏倚评估第35-36页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第36-59页
    1 文献检索结果第36-37页
    2 纳入研究基本特征与质量评价第37-38页
    3 具体数据分析第38-52页
        3.1 总不良事件发生率第38页
        3.2 严重不良事件发生率第38页
        3.3 AE停药发生率第38-39页
        3.4 鼻咽炎第39页
        3.5 头晕第39页
        3.6 上呼吸道感染第39页
        3.7 高尿酸血症第39-40页
        3.8 血脂异常第40页
        3.9 头痛第40页
        3.10 低血钾症第40-52页
    4 对纳入LUIS 2010研究的特殊分析第52-58页
        4.1 总不良事件发生率(400MG LCZ696 VS 320MG缬沙坦)第52页
        4.2 因AE停药发生率(400MG LCZ696 VS 320MG缬沙坦)第52页
        4.3 胃肠道不良事件发生率(400MG LCZ696 VS 320MG缬沙坦)第52-53页
        4.4 呼吸道不良事件发生率(400MG LCZ696 VS 320MG缬沙坦)第53页
        4.5 总不良事件发生率(400MG LCZ696 VS 200MG AHU377)第53页
        4.6 因AE停药发生率(400MG LCZ696 VS 200MG AHU377)第53页
        4.7 胃肠道不良事件发生率(400MG LCZ696 VS 200MG AHU377)第53页
        4.8 呼吸道不良事件发生率(400MG LCZ696 VS 200MG AHU377)第53-58页
    5 敏感性分析第58页
    6 发表偏倚评价第58-59页
第四章 讨论第59-64页
    1 沙库巴曲缬沙坦钠的作用机制第59-60页
        1.1 RAAS系统第59页
        1.2 沙库巴曲缬沙坦钠第59-60页
    2 META分析结果讨论第60-63页
        2.1 药品安全性评价的意义第60页
        2.2 META分析结果讨论第60-62页
        2.3 分析结果第62-63页
    3 研究的创新点第63页
    4 研究的局限性第63-64页
第五章 结论第64-65页
参考文献第65-75页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第75-76页
致谢第76页

论文共7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波长调制光谱技术的幽门螺旋杆菌检测
下一篇:冠心病患者血清肝酶水平与冠脉病变严重程度及预后的相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