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6页 |
·研究缘起 | 第8页 |
·研究内容 | 第8页 |
·研究对象 | 第8-9页 |
·研究现状 | 第9-14页 |
·研究视角 | 第14页 |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研究框架 | 第15-16页 |
第二章 中国传统建筑环境中石的特性 | 第16-24页 |
·中国传统石材的天然特性 | 第16-19页 |
·形成背景 | 第16-17页 |
·天然石材的分类及性质 | 第17-19页 |
·中国传统石材的人工加工 | 第19-23页 |
·石材的开采加工 | 第19-21页 |
·视觉效果 | 第21-23页 |
·本章小结 | 第23-24页 |
第三章 中国传统建筑环境中石的运用 | 第24-48页 |
·中国传统建筑环境的概念与特点 | 第24-26页 |
·中国传统建筑环境的概念 | 第24页 |
·中国传统建筑环境的特点 | 第24-26页 |
·建筑本体中是石的运用 | 第26-34页 |
·建筑用石的分类 | 第26-27页 |
·石在建筑本体中的运用途径 | 第27-34页 |
·建筑户外环境的石运用 | 第34-44页 |
·园林用石的分类 | 第34-36页 |
·石在户外环境中的运用途径 | 第36-44页 |
·器物陈设 | 第44-46页 |
·石制家具 | 第44-45页 |
·石制装饰物 | 第45-46页 |
·石制器物 | 第46页 |
·本章小结 | 第46-48页 |
第四章 石在中国传统建筑环境中的文化意象 | 第48-58页 |
·石应用的美学分析 | 第48页 |
·石的审美客体 | 第48页 |
·石的审美主体 | 第48页 |
·石应用的审美范畴 | 第48-50页 |
·石的形式与造型层面 | 第48-49页 |
·石的象征和内涵层面 | 第49-50页 |
·石应用的意象基础 | 第50-52页 |
·文人山水画中的意境 | 第50页 |
·佛教儒教对石的影响 | 第50-51页 |
·道教与自然山水意象 | 第51-52页 |
·石应用的审美意象 | 第52-56页 |
·静态意象 | 第53-54页 |
·动态意象 | 第54-56页 |
·本章小结 | 第56-58页 |
第五章 石在中国传统建筑环境中的结构性运用 | 第58-72页 |
·石的结构性运用的含义 | 第58页 |
·石的结构性运用的体系 | 第58-67页 |
·整体结构 | 第58-59页 |
·铺筑结构 | 第59-60页 |
·砌筑结构 | 第60-62页 |
·梁柱结构 | 第62-64页 |
·悬挑结构 | 第64-65页 |
·拱券结构 | 第65-67页 |
·石的结构性运用的应用方法 | 第67-70页 |
·石的非主导性运用 | 第67页 |
·石与其他材料的混合建构 | 第67-70页 |
·石的模数规范运用 | 第70页 |
·本章小结 | 第70-72页 |
第六章 石在中国传统建筑环境中的非结构性运用 | 第72-84页 |
·石的非结构性运用的含义 | 第72页 |
·石的非结构性运用的体系 | 第72-76页 |
·非承重性叠砌 | 第72-73页 |
·非承重性围合 | 第73-75页 |
·表层界面石雕 | 第75-76页 |
·石的非结构性应用方法 | 第76-82页 |
·合理的装饰载体 | 第76-79页 |
·平衡的建筑形象 | 第79-80页 |
·长期的意象匹配 | 第80-82页 |
·本章小结 | 第82-84页 |
第七章 结语 | 第84-86页 |
致谢 | 第86-88页 |
参考文献 | 第88-92页 |
附录1: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实践活动 | 第92-93页 |
附录2:图片以及表格来源 | 第93-9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