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缩略词中英文对照 | 第7-9页 |
1 引言 | 第9-16页 |
1.1 玉米籽粒容重相关性状及配合力研究进展 | 第9-11页 |
1.1.1 玉米籽粒容重相关性状研究进展 | 第9-10页 |
1.1.2 玉米籽粒容重相关性状配合力研究进展 | 第10-11页 |
1.2 QTL定位的原理和方法 | 第11-13页 |
1.2.1 分子标记种类特点 | 第11-12页 |
1.2.2 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和连锁分析 | 第12-13页 |
1.3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3-15页 |
1.4 技术路线 | 第15-16页 |
2 材料方法 | 第16-18页 |
2.1 试验材料 | 第16页 |
2.2 试验设计 | 第16页 |
2.3 表型测定 | 第16-17页 |
2.4 数据分析 | 第17页 |
2.5 表型性状QTL定位及候选基因挖掘 | 第17-18页 |
3 结果分析 | 第18-39页 |
3.1 籽粒容重及相关性状统计分析 | 第18-25页 |
3.2 籽粒容重及相关性状相关分析 | 第25-29页 |
3.3 玉米籽粒容重配合力全基因组关联分析与连锁分析 | 第29-36页 |
3.4 共定位位点分析 | 第36-38页 |
3.5 F1群体和自然群体容重相关性状候选基因分析 | 第38-39页 |
4 讨论 | 第39-43页 |
4.1 玉米籽粒容重相关性状分析 | 第39页 |
4.2 玉米籽粒容重相关性状一般配合力分析 | 第39-40页 |
4.3 定位结果比较 | 第40-41页 |
4.4 籽粒容重、配合力及相关性状候选基因分析 | 第41页 |
4.5 籽粒容重及相关性状QTL位点分析 | 第41-43页 |
5 结论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50页 |
附录 | 第50-61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1-62页 |
作者简历 | 第62-63页 |
致谢 | 第63-64页 |
详细摘要 | 第64-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