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22页 |
1.1 引言 | 第9-10页 |
1.2 齿科生物材料分类 | 第10-12页 |
1.2.1 金属材料 | 第10页 |
1.2.2 高分子材料 | 第10页 |
1.2.3 复合材料 | 第10页 |
1.2.4 无机非金属材料 | 第10-12页 |
1.3 齿科微晶玻璃基本组成 | 第12-13页 |
1.4 齿科微晶玻璃的制备 | 第13-19页 |
1.4.1 齿科微晶玻璃的制备工艺 | 第13-15页 |
1.4.1.1 熔融法 | 第14-15页 |
1.4.1.2 烧结法 | 第15页 |
1.4.1.3 溶胶凝胶 | 第15页 |
1.4.2 析晶分析 | 第15-18页 |
1.4.2.1 均匀成核 | 第16-17页 |
1.4.2.2 非均匀成核 | 第17-18页 |
1.4.2.3 晶体生长 | 第18页 |
1.4.3 Li-Si系微晶玻璃的晶核剂 | 第18-19页 |
1.5 本研究的提出和研究意义 | 第19-20页 |
1.6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 | 第20-22页 |
1.6.1 研究目的 | 第20页 |
1.6.2 研究内容 | 第20-22页 |
第二章 实验材料及研究方法 | 第22-31页 |
2.1 Li-Si系微晶玻璃的组成设计 | 第22-26页 |
2.1.1 基础玻璃的组成设计 | 第22-24页 |
2.1.2 P_2O_5/ZrO_2/TiO_2复合晶核剂的组成设计 | 第24-25页 |
2.1.3 稀土元素掺杂的组成设计 | 第25-26页 |
2.2 试验流程图 | 第26页 |
2.3 实验用主要仪器 | 第26-27页 |
2.4 材料的基本性能测试及结构分析 | 第27-31页 |
2.4.1 差热分析 | 第27页 |
2.4.2 X射线衍射定性分析 | 第27页 |
2.4.3 密度测试 | 第27-28页 |
2.4.4 相对析晶度分析 | 第28页 |
2.4.5 扫描电镜分析 | 第28-29页 |
2.4.6 Li-Si微晶玻璃抗折强度 | 第29页 |
2.4.7 水中化学稳定性测试 | 第29页 |
2.4.8 傅里叶红外光谱测定 | 第29页 |
2.4.9 粘度测定 | 第29-30页 |
2.4.10 热膨胀测定 | 第30-31页 |
第三章 Li-Si系微晶玻璃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 第31-53页 |
3.1 引言 | 第31页 |
3.2 P_2O_5/ZrO_2/TiO_2晶核剂对Li-Si系微晶玻璃性能影响 | 第31-34页 |
3.2.1 P_2O_5/ZrO_2/TiO_2复合晶核剂Li-Si微晶玻璃的制备 | 第31-33页 |
3.2.2 P_2O_5/ZrO_2/TiO_2晶核剂对Li-Si微晶玻璃性能研究 | 第33-34页 |
3.2.3 P_2O_5/ZrO_2/TiO_2晶核剂对Li-Si微晶玻璃微观形貌分析 | 第34页 |
3.3 坩埚对微晶玻璃组成影响的研究 | 第34-36页 |
3.4 硅锂比及晶化温度对结构和性能的影响 | 第36-43页 |
3.4.1 不同硅锂比试样的制备 | 第36-39页 |
3.4.2 硅锂比对微晶玻璃物理性能的影响 | 第39-43页 |
3.5 掺杂ZnO对Li-Si系微晶玻璃性能的影响研究 | 第43-48页 |
3.5.1 掺杂ZnO微晶玻璃的制备 | 第43-45页 |
3.5.2 掺杂ZnO对Li-Si微晶玻璃性能的影响 | 第45-47页 |
3.5.3 掺杂ZnO对Li-Si玻璃化学稳定性的影响 | 第47-48页 |
3.6 掺杂K_2SiF_6对Li-Si系微晶玻璃性能的影响研究 | 第48-51页 |
3.6.1 掺杂K_2SiF_6微晶玻璃的制备 | 第48-49页 |
3.6.2 掺杂K_2SiF_6对Li-Si系微晶玻璃性能的影响研究 | 第49-51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51-53页 |
第四章 Er~(3+)掺杂Li-Si微晶玻璃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 第53-62页 |
4.1 引言 | 第53页 |
4.2 稀土Er~(3+)掺杂Li-Si微晶玻璃的制备 | 第53-54页 |
4.3 稀土Er~(3+)掺杂Li-Si微晶玻璃差热分析 | 第54-56页 |
4.4 稀土Er~(3+)掺杂Li-Si微晶玻璃的物相分析 | 第56-57页 |
4.5 稀土Er~(3+)掺杂量对Li-Si微晶玻璃热膨胀系数的影响 | 第57-58页 |
4.6 稀土Er~(3+)掺杂量对Li-Si微晶玻璃粘度的影响 | 第58-59页 |
4.7 稀土Er~(3+)掺杂对Li-Si微晶玻璃力学性能的影响 | 第59-60页 |
4.8 本章小结 | 第60-62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2-64页 |
5.1 结论 | 第62页 |
5.2 展望 | 第62-64页 |
致谢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70页 |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科研成果目录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