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插图索引 | 第10-11页 |
附表索引 | 第11-12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1页 |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2-15页 |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研究意义 | 第13-15页 |
·研究思路与内容 | 第15-16页 |
·研究思路 | 第15页 |
·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文献综述 | 第16-21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6-19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9页 |
·评价 | 第19-21页 |
第2章 两型生态城市的界定与理论基础 | 第21-27页 |
·两型社会与生态城市的界定 | 第21-24页 |
·两型社会内涵 | 第21-22页 |
·生态城市内涵 | 第22-23页 |
·生态城市与两型社会的统一 | 第23-24页 |
·理论基础 | 第24-27页 |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24-25页 |
·生态平衡原理 | 第25页 |
·环境承载力原理 | 第25页 |
·环境经济学理论 | 第25-27页 |
第3章 两型生态城市建设评价指标体系 | 第27-35页 |
·指标体系构建 | 第27-33页 |
·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 第27-28页 |
·指标体系框架的建立 | 第28-29页 |
·具体指标及说明 | 第29-33页 |
·指标标准值的确定 | 第33-35页 |
第4章 基于因子分析模型的长株潭两型生态城市建设综合评价及比较 | 第35-44页 |
·数据来源及处理 | 第35页 |
·因子分析法 | 第35-36页 |
·因子分析的数学模型 | 第36页 |
·因子分析的基本步骤 | 第36页 |
·实证分析 | 第36-44页 |
·长株潭生态建设水平各模块比较分析 | 第37-42页 |
·长株潭生态建设水平综合评价及比较 | 第42-44页 |
第5章 生态足迹法在长株潭生态环境评价中的应用 | 第44-49页 |
·基本概念 | 第44页 |
·生态足迹计算模型 | 第44页 |
·长株潭生态足迹的实证研究 | 第44-49页 |
·生态足迹的核算方法 | 第45-47页 |
·生态足迹的核算结果 | 第47-49页 |
第6章 长株潭两型生态城市建设及其思路 | 第49-59页 |
·长株潭建设两型生态城市的优势条件 | 第49-50页 |
·地理区位优势 | 第49页 |
·外部环境辐射优势 | 第49页 |
·经济优势 | 第49-50页 |
·产业优势 | 第50页 |
·科研和人才优势 | 第50页 |
·长株潭建设两型生态城市的制约因素 | 第50-54页 |
·严重的资源压力 | 第50-51页 |
·产业障碍 | 第51-52页 |
·生态环境污染严重 | 第52-53页 |
·人口压力大 | 第53页 |
·市场在调节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发挥有限 | 第53-54页 |
·构建长株潭两型生态城市的思路 | 第54-59页 |
·指导思想 | 第54页 |
·基本原则 | 第54-55页 |
·实现途径 | 第55-59页 |
结论 | 第59-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4页 |
致谢 | 第64-65页 |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