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科学基础理论论文--环境生物学论文--环境微生物学论文

含油污泥生物修复复合菌剂的开发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8页
1 绪论第14-22页
    1.1 含油污泥概述第14-15页
        1.1.1 含油污泥的性质与类型第14-15页
        1.1.2 含油污泥的污染现状第15页
        1.1.3 含油污泥的危害性第15页
    1.2 含油污泥的处理现状第15-17页
        1.2.1 物理化学处理技术第15-16页
        1.2.2 生物处理技术第16-17页
    1.3 含油污泥的微生物降解机制第17页
    1.4 微生物降解石油烃的主要影响因素第17-19页
        1.4.1 微生物种类对降解效果的影响第17-18页
        1.4.2 石油烃组成及浓度对降解效果的影响第18页
        1.4.3 温度对降解效果的影响第18-19页
        1.4.4 pH对降解效果的影响第19页
        1.4.5 营养物质对降解效果的影响第19页
    1.5 固定化微生物技术第19-20页
        1.5.1 固定化微生物技术的定义第19页
        1.5.2 固定化微生物的固定方法第19-20页
    1.6 本课题研究目的及主要内容第20-22页
        1.6.1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20页
        1.6.2 研究内容第20-22页
2 含油污泥的理化性质研究第22-30页
    2.1 引言第22页
    2.2 采样场地概况第22页
    2.3 实验材料第22-23页
        2.3.1 实验样品第22-23页
        2.3.2 实验药品及仪器第23页
    2.4 实验方法第23-26页
        2.4.1 含油污泥含水率的测定第23-24页
        2.4.2 含油污泥有机质含量的测定第24页
        2.4.3 含油污泥pH值的测定第24页
        2.4.4 含油污泥总氮含量的测定第24页
        2.4.5 含油污泥总磷含量的测定第24页
        2.4.6 含油污泥中细菌总数的测定第24页
        2.4.7 含油污泥含油率的测定第24-25页
        2.4.8 含油污泥中原油族组分的分析第25-26页
    2.5 实验结果与分析第26-29页
        2.5.1 含油污泥的基本理化性质第26-27页
        2.5.2 含油污泥中含油率的测定第27-29页
        2.5.3 含油污泥中原油族组分的分析结果第29页
    2.6 本章小结第29-30页
3 含油污泥石油烃降解菌的筛选及鉴定第30-38页
    3.1 引言第30页
    3.2 实验材料第30-31页
        3.2.1 样品的采集第30页
        3.2.2 培养基的制备第30页
        3.2.3 实验常用试剂第30-31页
        3.2.4 实验器材第31页
    3.3 实验方法第31-33页
        3.3.1 含油污泥降解菌种的筛选与分离第31-32页
        3.3.2 菌种的鉴定第32页
        3.3.3 菌株生长曲线的绘制第32页
        3.3.4 单个菌株原油降解能力的测定第32-33页
    3.4 实验结果与分析第33-37页
        3.4.1 原油降解菌株的筛选与分离纯化第33页
        3.4.2 菌种的鉴定第33-35页
        3.4.3 菌株生长曲线的绘制第35-37页
    3.5 本章小结第37-38页
4 含油污泥微生物修复的影响因素以及复合菌群的构建第38-50页
    4.1 引言第38页
    4.2 实验材料第38页
        4.2.1 菌种来源第38页
        4.2.2 培养基的制备第38页
    4.3 实验方法第38-40页
        4.3.1 微生物对石油烃降解效果的影响第38-39页
        4.3.2 各个菌株对原油组分的降解GC-MS分析第39页
        4.3.3 各个菌株间拮抗作用分析第39页
        4.3.4 复合菌群的构建第39-40页
    4.4 结果与分析第40-49页
        4.4.1 不同初始pH对石油烃降解的效果研究第40页
        4.4.2 不同接种量对石油烃降解的效果研究第40-41页
        4.4.3 不同降解温度对石油烃降解的效果研究第41-42页
        4.4.4 不同石油烃浓度对降解的效果研究第42-43页
        4.4.5 不同降解时间对降解的效果研究第43-44页
        4.4.6 菌株对原油组分的降解效果第44-48页
        4.4.7 单个菌株间拮抗作用分析第48页
        4.4.8 复合菌群的构建第48-49页
    4.5 本章小结第49-50页
5 吸附法固定化复合菌剂的制备第50-60页
    5.1 引言第50页
    5.2 实验材料第50页
        5.2.1 菌种来源第50页
        5.2.2 培养基的制备第50页
        5.2.3 载体来源第50页
    5.3 实验方法第50-52页
        5.3.1 三株菌的不同接种比例的正交试验第50-51页
        5.3.2 固定化复合菌剂的制备第51页
        5.3.3 原油降解率的测定第51页
        5.3.4 固定化菌剂与载体、载体-菌液混合物的降解对比实验第51页
        5.3.5 最佳固定化时间的确定第51页
        5.3.6 最佳固定化载体的量的确定第51页
        5.3.7 最佳固定化pH的确定第51-52页
        5.3.8 最佳固定化温度的确定第52页
    5.4 实验结果与分析第52-57页
        5.4.1 三种菌株的正交实验结果第52-53页
        5.4.2 固定化菌剂与载体、载体-菌液混合物的降解效果的对比第53-54页
        5.4.3 最佳固定化时间的确定第54页
        5.4.4 最佳固定化载体的量的确定第54-55页
        5.4.5 最佳固定化pH的确定第55-56页
        5.4.6 最佳固定化温度的确定第56-57页
    5.5 本章小结第57-60页
6 吸附法固定化复合菌剂对含油土壤的修复研究第60-64页
    6.1 引言第60页
    6.2 实验材料第60页
        6.2.1 供试土壤和供试原油第60页
    6.3 实验方法第60-61页
        6.3.1 固定化复合菌剂对含油土壤的修复第60页
        6.3.2 土壤中石油烃含量的测定第60-61页
    6.4 实验结果与分析第61-63页
        6.4.1 修复过程微生物对含油土壤降解率的变化趋势第61-63页
    6.5 本章小结第63-64页
7 包埋法固定化复合菌剂在含油废水中的扩展应用第64-70页
    7.1 引言第64页
    7.2 实验材料第64页
        7.2.1 菌种来源第64页
        7.2.2 培养基的制备第64页
        7.2.3 载体来源第64页
    7.3 实验方法第64-66页
        7.3.1 包埋法固定化小球的制备第64-65页
        7.3.2 海藻酸钠浓度对成球效果的影响第65页
        7.3.3 固定化微球的性能测定第65页
        7.3.4 固定化微球对含油废水的降解作用第65-66页
    7.4 实验结果与分析第66-69页
        7.4.1 海藻酸钠浓度对固定化微球成球效果的影响第66-67页
        7.4.2 固定化固定化微球的内部结构观察第67-68页
        7.4.3 固定化微球对含油废水的降解作用第68-69页
    7.5 本章小结第69-70页
8 结论第70-72页
参考文献第72-78页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清单第78-80页
致谢第80页

论文共8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黄骅港煤炭扬尘污染数据分析与治理研究
下一篇:微波水解对浓缩污泥中碳源释放及其肥效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