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4页 |
1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2 抗癌类中草药的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2.1 抗癌类中草药的现状 | 第10-11页 |
2.2 中草药的防癌抗癌机制 | 第11-12页 |
2.3 中草药的质量安全 | 第12页 |
3 硒、汞、砷的形态 | 第12-15页 |
3.1 硒元素 | 第13页 |
3.2 汞元素 | 第13-14页 |
3.3 砷元素 | 第14-15页 |
4 硒、汞、砷的形态分析研究进展 | 第15-21页 |
4.1 形态提取技术 | 第15-17页 |
4.1.1 溶剂提取技术 | 第16页 |
4.1.2 超声辅助提取技术 | 第16页 |
4.1.3 微波辅助提取技术 | 第16页 |
4.1.4 酶提取提取技术 | 第16-17页 |
4.2 形态分离技术 | 第17-19页 |
4.2.1 液相色谱分离技术 | 第17-18页 |
4.2.2 毛细管电泳分离技术 | 第18页 |
4.2.3 气相色谱分离技术 | 第18-19页 |
4.3 形态检测技术 | 第19-21页 |
5 研究内容 | 第21-22页 |
6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22-24页 |
第二章 超声辅助酶提取-高效液相原子荧光测定抗癌类海洋中药中硒的形态 | 第24-40页 |
1 引言 | 第24页 |
2 实验部分 | 第24-28页 |
2.1 试剂和样品 | 第24-25页 |
2.2 主要仪器 | 第25-26页 |
2.3 试剂及溶液的配制 | 第26页 |
2.4 仪器工作条件 | 第26-27页 |
2.5 样品前处理 | 第27-28页 |
3 结果与讨论 | 第28-37页 |
3.1 样品前处理条件优化 | 第28-29页 |
3.2 色谱条件的优化 | 第29-31页 |
3.2.1 色谱柱的选择 | 第29页 |
3.2.2 流动相种类的选择 | 第29-31页 |
3.2.3 流动相浓度的选择 | 第31页 |
3.2.4 流动相pH优化 | 第31页 |
3.3 HPLC-HG-AFS工作条件优化 | 第31-36页 |
3.3.1 载流和还原剂 | 第31-32页 |
3.3.2 载气和屏蔽气流速 | 第32-34页 |
3.3.3 灯电流和负高压 | 第34-35页 |
3.3.4 蠕动泵转速 | 第35-36页 |
3.4 线性范围、检出限和精密度 | 第36页 |
3.5 实际样品和测定及加标回收率 | 第36-37页 |
4 本章小结 | 第37-40页 |
第三章 抗癌类中草药中的汞的固体直接进样测定与其他方法的对比研究 | 第40-48页 |
1 引言 | 第40页 |
2 实验部分 | 第40-42页 |
2.1 主要仪器及试剂 | 第40-41页 |
2.2 样品的采集 | 第41页 |
2.3 仪器条件的设定 | 第41-42页 |
2.3.1 固体直接进样法 | 第41页 |
2.3.2 氢化物发生原子吸收法 | 第41-42页 |
2.3.3 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法 | 第42页 |
2.4 样品的前处理 | 第42页 |
3 结果与讨论 | 第42-45页 |
3.1 标准曲线的建立 | 第42-43页 |
3.2 方法检出限和精密度 | 第43-44页 |
3.3 样品的测定及加标回收率 | 第44-45页 |
4 本章小结 | 第45-48页 |
第四章 氢化物发生原子吸收法和原子荧光法测定抗癌类中草药中砷硒的含量 | 第48-56页 |
1 引言 | 第48页 |
2 实验部分 | 第48-50页 |
2.1 主要仪器、试剂及样品 | 第48-49页 |
2.2 仪器的工作条件 | 第49页 |
2.2.1 氢化物发生原子吸收法 | 第49页 |
2.2.2 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法 | 第49页 |
2.3 样品的前处理方法 | 第49-50页 |
3 结果与讨论 | 第50-54页 |
3.1 载流浓度对砷硒信号的影响 | 第50-51页 |
3.2 还原剂浓度对砷硒信号的影响 | 第51-52页 |
3.3 标准曲线、线性范围与检出限 | 第52-53页 |
3.4 精密度和回收率 | 第53-54页 |
4 本章小结 | 第54-56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56-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8页 |
致谢 | 第68-70页 |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和专利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