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督调神法治疗排卵障碍性不孕症的临床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引言 | 第9-11页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第11-18页 |
1.1 中医治疗排卵障碍性不孕症的研究概况 | 第11-15页 |
1.1.1 病因病机 | 第11-12页 |
1.1.2 中医治疗 | 第12-15页 |
1.2 排卵障碍性不孕西医研究概况 | 第15-18页 |
1.2.1 病名定义 | 第15页 |
1.2.2 排卵障碍性不孕症病因及发病机制 | 第15-16页 |
1.2.3 西医治疗 | 第16-18页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第18-25页 |
2.1 研究内容以及目的 | 第18页 |
2.2 病例来源 | 第18页 |
2.3 诊断标准 | 第18-19页 |
2.3.1 西医诊断标准 | 第18页 |
2.3.2 中医诊断标准 | 第18-19页 |
2.4 病例选择标准 | 第19-20页 |
2.4.1 纳入标准 | 第19页 |
2.4.2 排除标准 | 第19页 |
2.4.3 脱落与排除标准 | 第19页 |
2.4.4 终止试验标准 | 第19页 |
2.4.5 失访患者记录标准 | 第19-20页 |
2.5 研究方案 | 第20-22页 |
2.5.1 治疗方案 | 第20页 |
2.5.2 观察评价 | 第20-21页 |
2.5.3 观察指标 | 第21页 |
2.5.4 疗效评价标准 | 第21-22页 |
2.5.5 不良反应及不良事件记录 | 第22页 |
2.5.6 统计学分析及数据处理 | 第22页 |
2.6 患者基本数据分析 | 第22-23页 |
2.7 临床疗效分析 | 第23-24页 |
2.7.1 排卵率及妊娠率 | 第23-24页 |
2.7.2 月经周期改善 | 第24页 |
2.7.3 中医症候积分改善 | 第24页 |
2.7.4 综合改善 | 第24页 |
2.8 安全性指标评价 | 第24-25页 |
第三部分 讨论 | 第25-29页 |
3.1 临床疗效探讨 | 第25页 |
3.2 课题立题依据 | 第25-26页 |
3.2.1 现代临床研究 | 第25页 |
3.2.2 通督调神 | 第25-26页 |
3.3 取穴特点 | 第26页 |
3.4 选穴依据 | 第26-27页 |
3.4.1 百会,神庭 | 第26页 |
3.4.2 气海,关元 | 第26页 |
3.4.3 天枢,归来 | 第26页 |
3.4.4 内关 | 第26页 |
3.4.5 三阴交 | 第26-27页 |
3.4.6 太冲 | 第27页 |
3.4.7 命门 | 第27页 |
3.4.8 肝俞,肾俞 | 第27页 |
3.4.9 太溪 | 第27页 |
3.5 选穴原则 | 第27-28页 |
3.6 不足与展望 | 第28-29页 |
结语 | 第29-30页 |
参考文献 | 第30-34页 |
附录 | 第34-39页 |
致谢 | 第3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