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林业论文--林业基础科学论文--森林生物学论文--树木学论文

树木细根形态结构和生物量动态的地理变异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7页
1 绪论第12-23页
    1.1 引言第12页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第12-20页
        1.2.1 细根和叶形态和解剖结构的地理变异第12-16页
        1.2.2 林分水平上细根生物量动态的地理变异第16-18页
        1.2.3 区域和全球水平上森林生态系统细根生物量动态的地理变异第18-20页
    1.3 大空间尺度细根对环境变化响应研究中存在的问题第20-21页
    1.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21-22页
    1.5 本研究拟解决的科学问题第22-23页
2 研究地点自然概况及研究方法第23-30页
    2.1 研究地点自然概况第23页
        2.1.1 银杏和杜仲叶和1级根研究取样点自然概况第23页
        2.1.2 水曲柳生物量动态地理变异研究取样点自然概况第23页
    2.2 研究方法第23-30页
        2.2.1 银杏和杜仲叶和1级根研究取样点自然概况取样方法第23-26页
        2.2.2 水曲柳细根生物量,生产和周转研究方法第26页
        2.2.3 中国森林细根生物量,生产和周转地理变异研究方法第26-30页
3 银杏与杜仲叶和1级根形态和解剖特征的地理变异第30-48页
    3.1 引言第30-31页
    3.2 结果第31-44页
        3.2.1 叶形态和解剖特征的地理变异第31-38页
        3.2.2 1级根形态和解剖特征地理变异第38-40页
        3.2.3 叶和1级根形态和解剖特征间的联系第40-44页
    3.3 讨论第44-47页
        3.3.1 叶形态和解剖特征的地理变异第45页
        3.3.2 1级根形态和解剖特征的地理变异第45-46页
        3.3.3 叶和1级根形态和解剖特征的联系第46-47页
    3.4 本章小结第47-48页
4 水曲柳细根生物量,生产力和周转的地理变异第48-60页
    4.1 引言第48-49页
    4.2 结果第49-56页
        4.2.1 吸收根和细根生物量,生产力和周转的地理变异第49-54页
        4.2.2 吸收根和细根形态特征的地理变异第54-56页
    4.3 讨论第56-59页
        4.3.1 吸收根和细根生物量,生产力和周转的地理变异第56-58页
        4.3.2 吸收根占细根生物量和生产力比例的地理变异第58页
        4.3.3 吸收根和细根形态特征的地理变异第58-59页
    4.4 本章小结第59-60页
5 中国森林细根生物量,生产力和周转的变异第60-70页
    5.1 引言第60-61页
    5.2 结果第61-66页
        5.2.1 中国森林细根生物量生产力和周转估计第61-63页
        5.2.2 中国森林细根生物量的变异格局第63-64页
        5.2.3 中国森林细根生产力的变异格局第64-65页
        5.2.4 中国森林细根周转的变异格局第65-66页
    5.3 讨论第66-69页
        5.3.1 中国森林细根生物量、生产力和周转估计第66-68页
        5.3.2 中国森林细根生物量、生产力和周转格局第68-69页
    5.4 本章小结第69-70页
结论第70-72页
参考文献第72-85页
附录第85-110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110-111页
致谢第111-112页

论文共11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温针灸治疗膝骨性关节病的Meta分析及系统回顾
下一篇:柴芍六君汤治疗肝郁脾虚型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