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化学工业论文--硅酸盐工业论文--陶瓷工业论文--基础理论论文

0-3极化PLZT陶瓷片光致特性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第一章 绪论第12-19页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2-13页
    1.2 PLZT光电陶瓷的应用及研究现状第13-18页
        1.2.1 智能材料的发展现状第13-14页
        1.2.2 PLZT陶瓷的光电效应应用及研究现状第14-15页
        1.2.3 PLZT陶瓷的光致伸缩应用及研究现状第15-17页
        1.2.4 0-3极化PLZT陶瓷的应用及研究现状第17-18页
    1.3 主要研究内容第18-19页
第二章 0-3极化PLZT陶瓷多物理场耦合特性第19-28页
    2.1 PLZT陶瓷的物理性质第19-20页
    2.2 PLZT陶瓷的多物理场耦合机制第20-22页
        2.2.1 PLZT陶瓷反常的光生伏特效应第20页
        2.2.2 PLZT陶瓷热释电效应第20-21页
        2.2.3 PLZT陶瓷压电效应第21-22页
    2.3 0-3极化PLZT陶瓷的本构方程第22-27页
        2.3.1 0-1极化与0-3极化PLZT陶瓷的区别第22-23页
        2.3.2 0-3极化PLZT陶瓷线性电流源模型第23-25页
        2.3.3 0-3极化PLZT陶瓷二阶非线性电压源模型第25-27页
    2.4 本章小结第27-28页
第三章 0-3极化PLZT陶瓷光致特性的实验研究第28-40页
    3.1 0-3极化PLZT陶瓷制备和实验装置第28-30页
        3.1.1 0-3极化PLZT陶瓷制备第28-29页
        3.1.2 实验装置及测试流程第29-30页
    3.2 多物理场偶耦合下光致特性实验结果与分析第30-36页
        3.2.1 光致特性实验结果第30-34页
        3.2.2 多物理场迟滞现象研究第34-35页
        3.2.3 0-3极化PLZT陶瓷ON-OFF实验研究第35-36页
    3.3 实验结果分析第36-37页
        3.3.1 光生电压与光生电流变化趋势分析第36-37页
        3.3.2 迟滞现象分析第37页
    3.4 0-3极化PLZT陶瓷光致特性影响因素研究第37-39页
        3.4.1 照射面对光生电压的影响第37-38页
        3.4.2 光照强度对光生电压的影响第38页
        3.4.3 陶瓷片厚度对光生电流的影响第38-39页
    3.5 本章小结第39-40页
第四章 控制温度对0-3极化PLZT陶瓷光致特性的影响第40-46页
    4.1 实验装置第40页
    4.2 温度控制实验结果第40-45页
        4.2.1 未光照时温度对多物理场的影响第40-41页
        4.2.2 温度变化对比第41-42页
        4.2.3 光生电压对比第42-43页
        4.2.4 端部挠度对比第43-44页
        4.2.5 ON-OFF光生电压第44-45页
    4.3 本章小结第45-46页
第五章 0-3极化PLZT陶瓷多物理场耦合模型构建及验证第46-60页
    5.1 0-3极化PLZT陶瓷光照阶段多物理场耦合模型构建第46-49页
        5.1.1 温度变化模型第46页
        5.1.2 光生电压模型第46-48页
        5.1.3 光致形变模型第48-49页
    5.2 0-3极化PLZT陶瓷多物理场耦合模型验证第49-54页
        5.2.1 温度变化拟合第49-50页
        5.2.2 光生电压拟合验证第50-52页
        5.2.3 光致弯曲变形拟合验证第52-54页
    5.3 0-3极化PLZT陶瓷光停阶段数学模型建立与验证第54-59页
        5.3.1 光停阶段温度变化模型建立与验证第54-55页
        5.3.2 光停阶段电压变化模型建立与验证第55-57页
        5.3.3 光停阶段端部挠度变化模型建立与验证第57-59页
    5.4 本章小结第59-60页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第60-62页
    6.1 内容总结第60-61页
    6.2 课题展望第61-62页
参考文献第62-66页
致谢第66-67页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第67页

论文共6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镍基合金电极的制备及其催化析氢性能研究
下一篇:多聚钒酸铵纯化制备高纯五氧化二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