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9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1.1.1 全球120多个国家或地区已建立众多的国家公园 | 第12页 |
1.1.2 我国与国际接轨,开展了国家公园建设试点 | 第12页 |
1.1.3 游憩展示区是国家公园实现自然保护与资源利用平衡模式的主体功能区 | 第12页 |
1.1.4 由于我国基本国情不同,国外国家公园游憩展示区规划理论的适用性受到挑战 | 第12-13页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3-14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3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 第14-21页 |
1.3.1 国内外国家公园游憩展示区规划研究进展 | 第14-18页 |
1.3.2 国内外资源评价研究进展 | 第18-21页 |
1.4 国家公园游憩展示区规划相关概念界定 | 第21-25页 |
1.4.1 自然保护地 | 第21页 |
1.4.2 国家公园 | 第21-23页 |
1.4.3 功能区 | 第23-24页 |
1.4.4 游憩展示区 | 第24-25页 |
1.4.5 资源评价 | 第25页 |
1.5 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25-27页 |
1.5.1 研究内容 | 第25-26页 |
1.5.2 研究方法 | 第26-27页 |
1.6 研究框架和技术路线 | 第27-29页 |
第2章 国家公园游憩展示区资源及空间特征分析 | 第29-43页 |
2.1 国家公园保存的资源及资源特征 | 第29-31页 |
2.1.1 国家公园保存的资源 | 第29-30页 |
2.1.2 国家公园保存的环境和资源特征 | 第30-31页 |
2.2 国家公园游憩展示区的资源和特征 | 第31-33页 |
2.2.1 国家公园和游憩展示区的资源组合典型模式 | 第31-32页 |
2.2.2 游憩展示区资源特征 | 第32-33页 |
2.3 国家公园游憩展示区空间特征 | 第33-43页 |
2.3.1 空间位置 | 第33-37页 |
2.3.2 空间形态 | 第37-39页 |
2.3.3 空间规模 | 第39-41页 |
2.3.4 空间连续性 | 第41页 |
2.3.5 空间资源 | 第41-43页 |
第3章 面向游憩展示功能的国家公园资源评价 | 第43-68页 |
3.1 资源评价的目的 | 第43页 |
3.1.1 确定游憩展示的资源 | 第43页 |
3.1.2 确定游憩展示的空间形式 | 第43页 |
3.1.3 为国家公园的自然保护与资源利用的平衡模式提供理论依据 | 第43页 |
3.2 资源评价的内容 | 第43-45页 |
3.2.1 资源类型与空间分布评价 | 第43-44页 |
3.2.2 资源特征评价 | 第44页 |
3.2.3 生态系统自然度评价 | 第44页 |
3.2.4 环境质量评价 | 第44页 |
3.2.5 利用条件评价 | 第44-45页 |
3.3 资源评价的方法与指标 | 第45-61页 |
3.3.1 层次分析法原理 | 第45-46页 |
3.3.2 评价指标群的筛选 | 第46-58页 |
3.3.3 建立层次结构模型 | 第58-59页 |
3.3.4 构造判断矩阵并做一致性检验 | 第59-61页 |
3.4 层次结构模型权重 | 第61-67页 |
3.5 资源评价模型 | 第67-68页 |
第4章 国家公园游憩展示区功能分区模型建构 | 第68-93页 |
4.1 均匀型功能分区模型 | 第68-76页 |
4.1.1 均匀型游憩展示区 | 第68页 |
4.1.2 资源特点 | 第68-69页 |
4.1.3 模型的适用性 | 第69-70页 |
4.1.4 案例检验——美国黄石国家公园 | 第70-76页 |
4.2 带状功能分区模型 | 第76-82页 |
4.2.1 带状游憩展示区 | 第76页 |
4.2.2 资源的特点 | 第76-77页 |
4.2.3 模型的适用性 | 第77-78页 |
4.2.4 案例检验——美国优胜美地国家公园 | 第78-82页 |
4.3 环型功能分区模型 | 第82-86页 |
4.3.1 环型游憩展示区 | 第82页 |
4.3.2 资源的特征 | 第82页 |
4.3.3 模型的适用性 | 第82-84页 |
4.3.4 案例检验——中国台湾阳明山国家公园 | 第84-86页 |
4.4 散点型功能分区模型 | 第86-93页 |
4.4.1 散点型游憩展示区 | 第86-87页 |
4.4.2 资源特点 | 第87页 |
4.4.3 模型的适用性 | 第87-89页 |
4.4.4 案例检验——日本濑户内海国家公园 | 第89-93页 |
第5章 结语 | 第93-96页 |
5.1 研究的结论 | 第93-94页 |
5.2 研究的创新点与不足 | 第94-95页 |
5.2.1 研究的创新点 | 第94页 |
5.2.2 研究的不足 | 第94-95页 |
5.3 研究展望 | 第95-96页 |
参考文献 | 第96-99页 |
图表索引 | 第99-103页 |
附录 | 第103-108页 |
致谢 | 第108-10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