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园林规划与建设论文--各种类型园林论文

基于资源评价的国家公园游憩展示区功能分区模型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1章 绪论第12-29页
    1.1 研究背景第12-13页
        1.1.1 全球120多个国家或地区已建立众多的国家公园第12页
        1.1.2 我国与国际接轨,开展了国家公园建设试点第12页
        1.1.3 游憩展示区是国家公园实现自然保护与资源利用平衡模式的主体功能区第12页
        1.1.4 由于我国基本国情不同,国外国家公园游憩展示区规划理论的适用性受到挑战第12-13页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13-14页
        1.2.1 研究目的第13页
        1.2.2 研究意义第13-14页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第14-21页
        1.3.1 国内外国家公园游憩展示区规划研究进展第14-18页
        1.3.2 国内外资源评价研究进展第18-21页
    1.4 国家公园游憩展示区规划相关概念界定第21-25页
        1.4.1 自然保护地第21页
        1.4.2 国家公园第21-23页
        1.4.3 功能区第23-24页
        1.4.4 游憩展示区第24-25页
        1.4.5 资源评价第25页
    1.5 研究内容及方法第25-27页
        1.5.1 研究内容第25-26页
        1.5.2 研究方法第26-27页
    1.6 研究框架和技术路线第27-29页
第2章 国家公园游憩展示区资源及空间特征分析第29-43页
    2.1 国家公园保存的资源及资源特征第29-31页
        2.1.1 国家公园保存的资源第29-30页
        2.1.2 国家公园保存的环境和资源特征第30-31页
    2.2 国家公园游憩展示区的资源和特征第31-33页
        2.2.1 国家公园和游憩展示区的资源组合典型模式第31-32页
        2.2.2 游憩展示区资源特征第32-33页
    2.3 国家公园游憩展示区空间特征第33-43页
        2.3.1 空间位置第33-37页
        2.3.2 空间形态第37-39页
        2.3.3 空间规模第39-41页
        2.3.4 空间连续性第41页
        2.3.5 空间资源第41-43页
第3章 面向游憩展示功能的国家公园资源评价第43-68页
    3.1 资源评价的目的第43页
        3.1.1 确定游憩展示的资源第43页
        3.1.2 确定游憩展示的空间形式第43页
        3.1.3 为国家公园的自然保护与资源利用的平衡模式提供理论依据第43页
    3.2 资源评价的内容第43-45页
        3.2.1 资源类型与空间分布评价第43-44页
        3.2.2 资源特征评价第44页
        3.2.3 生态系统自然度评价第44页
        3.2.4 环境质量评价第44页
        3.2.5 利用条件评价第44-45页
    3.3 资源评价的方法与指标第45-61页
        3.3.1 层次分析法原理第45-46页
        3.3.2 评价指标群的筛选第46-58页
        3.3.3 建立层次结构模型第58-59页
        3.3.4 构造判断矩阵并做一致性检验第59-61页
    3.4 层次结构模型权重第61-67页
    3.5 资源评价模型第67-68页
第4章 国家公园游憩展示区功能分区模型建构第68-93页
    4.1 均匀型功能分区模型第68-76页
        4.1.1 均匀型游憩展示区第68页
        4.1.2 资源特点第68-69页
        4.1.3 模型的适用性第69-70页
        4.1.4 案例检验——美国黄石国家公园第70-76页
    4.2 带状功能分区模型第76-82页
        4.2.1 带状游憩展示区第76页
        4.2.2 资源的特点第76-77页
        4.2.3 模型的适用性第77-78页
        4.2.4 案例检验——美国优胜美地国家公园第78-82页
    4.3 环型功能分区模型第82-86页
        4.3.1 环型游憩展示区第82页
        4.3.2 资源的特征第82页
        4.3.3 模型的适用性第82-84页
        4.3.4 案例检验——中国台湾阳明山国家公园第84-86页
    4.4 散点型功能分区模型第86-93页
        4.4.1 散点型游憩展示区第86-87页
        4.4.2 资源特点第87页
        4.4.3 模型的适用性第87-89页
        4.4.4 案例检验——日本濑户内海国家公园第89-93页
第5章 结语第93-96页
    5.1 研究的结论第93-94页
    5.2 研究的创新点与不足第94-95页
        5.2.1 研究的创新点第94页
        5.2.2 研究的不足第94-95页
    5.3 研究展望第95-96页
参考文献第96-99页
图表索引第99-103页
附录第103-108页
致谢第108-109页

论文共10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广州近代中西结合式建筑遗产保护与修缮技术研究
下一篇:酉水中下游流域传统聚落景观特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