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文献综述 | 第9-15页 |
一、研究现状 | 第9-12页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二、研究现状评析 | 第12-15页 |
(一)现有研究的主要成就 | 第12-13页 |
(二)现有研究的不足 | 第13-15页 |
绪论 | 第15-19页 |
一、选题意义 | 第15-16页 |
(一)理论意义 | 第15页 |
(二)实践意义 | 第15-16页 |
二、主要研究方法 | 第16页 |
(一)文献研究法 | 第16页 |
(二)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 | 第16页 |
(三)系统分析法 | 第16页 |
(四)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 | 第16页 |
三、研究重难点 | 第16-17页 |
(一)研究重点 | 第16页 |
(二)研究难点 | 第16-17页 |
四、研究创新点 | 第17-19页 |
(一)研究内容的拓展 | 第17页 |
(二)研究观点的创新 | 第17-19页 |
第一章 概念界定及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的形成 | 第19-25页 |
一、相关概念界定 | 第19-21页 |
(一)马克思语义中的“东方社会” | 第19-20页 |
(二)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 | 第20-21页 |
二、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形成的条件 | 第21-25页 |
(一)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形成的社会背景 | 第21-23页 |
(二)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形成的理论基础 | 第23-25页 |
第二章 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的主要内容 | 第25-37页 |
一、关于亚细亚生产方式的论述 | 第25-28页 |
(一)亚细亚生产方式概念的提出 | 第25-26页 |
(二)亚细亚生产方式的基本特征 | 第26-28页 |
二、马克思跨越“卡夫丁峡谷”理论 | 第28-33页 |
(一)俄国跨越“卡夫丁峡谷”的可能性 | 第29-30页 |
(二)俄国跨越“卡夫大峡谷”的现实条件 | 第30-31页 |
(三)马克思跨越“卡夫丁峡谷”理论的实质 | 第31-33页 |
三、东方社会农民的地位和农村公社的发展前途 | 第33-37页 |
(一)东方社会农民的地位 | 第33-34页 |
(二)东方社会农村公社的发展前途 | 第34-37页 |
第三章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及其与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的契合 | 第37-43页 |
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内涵 | 第37-39页 |
(一)使命是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胜利 | 第37页 |
(二)目标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 第37-38页 |
(三)新要求是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 第38页 |
(四)梦想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 第38-39页 |
(五)国际新使命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 第39页 |
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与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的契合 | 第39-43页 |
(一)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的一致性 | 第39-40页 |
(二)政治立场的一致性 | 第40-41页 |
(三)理论品质的一致性 | 第41-42页 |
(四)社会理想的一致性 | 第42-43页 |
第四章 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启示 | 第43-49页 |
一、结合国内外实际,大力发展生产力 | 第43-45页 |
(一)坚持改革开放政策的长期性 | 第43-44页 |
(二)坚持利用后发优势发展生产力 | 第44页 |
(三)坚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 第44-45页 |
二、依据发展特点,解决发展问题 | 第45-46页 |
(一)推进党的战略安排,有序发展 | 第45页 |
(二)从本国国情出发,特色发展 | 第45-46页 |
(三)遵循社会发展规律,科学发展 | 第46页 |
三、关注农村发展现实,实现农业现代化 | 第46-49页 |
(一)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 第46-47页 |
(二)健全和完善农村基层民主 | 第47页 |
(三)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 第47-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3页 |
致谢 | 第53-55页 |
在校期间取得的成果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