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行星盘对行星系统形成及演化的影响
| 摘要 | 第1-8页 |
| Abstract | 第8-12页 |
| 插图索引 | 第12-17页 |
| 表格索引 | 第17-18页 |
| 公式索引 | 第18-21页 |
| 第一章 系外行星观测概述 | 第21-34页 |
| ·现有系外行星探测的主要方法 | 第21-26页 |
| ·直接成像法 | 第21-23页 |
| ·多普勒视向速度法 | 第23-24页 |
| ·掩星法 | 第24-25页 |
| ·微引力透镜法 | 第25-26页 |
| ·现有系外行星观测概况 | 第26-28页 |
| ·Kepler卫星的最新成果 | 第28-29页 |
| ·行星系统的多样性 | 第29-34页 |
| ·Kepler-11 | 第30页 |
| ·HD80606 | 第30-31页 |
| ·Kepler-10 | 第31-32页 |
| ·HAT-P-7b | 第32页 |
| ·HR 8799 | 第32页 |
| ·Gamma Cepheib | 第32-34页 |
| 第二章 太阳星云理论与行星形成理论 | 第34-44页 |
| ·引力不稳定模型 | 第34-35页 |
| ·核吸积模型 | 第35-44页 |
| ·从微米级尘埃到厘米级颗粒 | 第35-37页 |
| ·从厘米级尘埃到千米级的星子 | 第37-38页 |
| ·从千米级星子到行星核 | 第38-40页 |
| ·从行星核到行星 | 第40-44页 |
| 第三章 盘与行星的相互作用 | 第44-61页 |
| ·原行星盘的观测特点以及MRI效应 | 第44-48页 |
| ·原行星盘与原行星的作用模型 | 第48-54页 |
| ·Ⅰ,Ⅱ型迁移对轨道稳定性影响的分析结果 | 第54-56页 |
| ·盘的粘滞系数,质量对行星系统的影响 | 第56-57页 |
| ·盘的消散时标对行星系统的影响 | 第57-61页 |
| 第四章 与观测结果的对比 | 第61-71页 |
| ·半长径,质量以及偏心率分布 | 第61-64页 |
| ·半长径,质量以及偏心率的相关性 | 第64-66页 |
| ·2D Vs 3D | 第66-71页 |
| 第五章 受扰动的气体盘 | 第71-86页 |
| ·引言 | 第71-72页 |
| ·行星与气体的潮汐力矩 | 第72-77页 |
| ·扰动的密度波模型 | 第77-80页 |
| ·Ⅰ型迁移 | 第80-86页 |
| 第六章 自引力盘中的空隙宽度 | 第86-94页 |
| ·准静态一维自引力盘 | 第86-88页 |
| ·空隙的宽度 | 第88-94页 |
| 第七章 结论与讨论 | 第94-99页 |
| ·已有工作总结 | 第94-96页 |
| ·讨论以及展望 | 第96-99页 |
| 致谢 | 第99-101页 |
| 参考文献 | 第101-105页 |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105-10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