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8页 |
1 前言 | 第8-18页 |
1.1 昆虫和植物之间的依存关系 | 第8页 |
1.2 专食性昆虫与植物挥发物 | 第8-9页 |
1.3 入侵植物喜旱莲子草及其天敌莲草直胸跳甲 | 第9-10页 |
1.4 DMNT | 第10-11页 |
1.5 DMNT的生物合成 | 第11-16页 |
1.5.1 萜类的生物合成 | 第11-12页 |
1.5.2 萜类合成酶 | 第12-13页 |
1.5.3 萜类合成酶的结构及其功能相关性 | 第13-14页 |
1.5.4 萜类合成酶的进化和分类 | 第14页 |
1.5.5 橙花叔醇合酶及其在DMNT合成过程的功能 | 第14-16页 |
1.6 转录组测序技术 | 第16-18页 |
1.7 立题依据 | 第18页 |
2 试验材料与方法 | 第18-28页 |
2.1 试验材料 | 第18-19页 |
2.1.1 转录组测序材料 | 第18页 |
2.1.2 橙花叔醇合酶基因表达分析材料 | 第18-19页 |
2.2 试验试剂 | 第19-20页 |
2.3 主要仪器与设备 | 第20页 |
2.4 喜旱莲子草转录组测序 | 第20页 |
2.5 喜旱莲子草萜类合酶基因的筛选 | 第20-21页 |
2.6 虫食诱导和机械损伤条件下喜旱莲子草橙花叔醇合酶基因表达 | 第21-23页 |
2.6.1 RNA提取 | 第21页 |
2.6.2 cDNA的合成 | 第21-22页 |
2.6.3 qPCR引物的设计与合成 | 第22-23页 |
2.6.4 qPCR反应 | 第23页 |
2.6.5 数据处理 | 第23页 |
2.7 喜旱莲子草橙花叔醇合酶基因ApTPS19的克隆 | 第23-27页 |
2.7.1 喜旱莲子草RNA提取 | 第23页 |
2.7.2 cDNA的合成 | 第23页 |
2.7.3 引物设计及PCR | 第23-24页 |
2.7.4 PCR扩增 | 第24页 |
2.7.5 构建过表达载体 | 第24-27页 |
2.8 农杆菌侵染拟南芥 | 第27-28页 |
2.8.1 转化 | 第27-28页 |
2.8.2 农杆菌菌液PCR鉴定 | 第28页 |
2.8.3 浸花法转化拟南芥 | 第28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8-49页 |
3.1 喜旱莲子草转录组测序结果 | 第28-33页 |
3.1.1 转录组测序数据组装结果统计 | 第29-30页 |
3.1.2 Unigene功能注释统计结果 | 第30-32页 |
3.1.3 SSR分析结果统计 | 第32-33页 |
3.2 喜旱莲子草萜类合酶基因筛选及分析结果 | 第33-42页 |
3.3 虫食诱导和机械损伤条件下喜旱莲子草橙花叔醇合酶基因表达分析 | 第42-44页 |
3.4 喜旱莲子草橙花叔醇合酶ApTPS19基因的克隆与分析 | 第44-49页 |
3.4.1 叶片RNA提取结果 | 第44页 |
3.4.2 PCR扩增结果 | 第44-45页 |
3.4.3 双酶切结果 | 第45-46页 |
3.4.4 菌落PCR结果 | 第46页 |
3.4.5 测序结果分析 | 第46-49页 |
4 讨论 | 第49-51页 |
4.1 喜旱莲子草萜烯合酶基因 | 第49-50页 |
4.2 喜旱莲子草橙花叔醇合酶基因的作用 | 第50-51页 |
4.3 方法与后续试验展望 | 第51页 |
5 小结 | 第51-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9页 |
Abstract | 第59-60页 |
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 | 第61-63页 |
致谢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