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辽盆地龙凤山气田营城组成岩作用及成岩相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引言 | 第9-16页 |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第10-13页 |
1.2.1 致密砂岩气藏 | 第10-11页 |
1.2.2 成岩作用 | 第11-12页 |
1.2.3 成岩相 | 第12-13页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1.4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 第14页 |
1.5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 第14-15页 |
1.6 取得的主要成果及认识 | 第15-16页 |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 第16-20页 |
2.1 区域地质概况 | 第16页 |
2.2 研究区基本地质特征 | 第16-20页 |
2.2.1 区域构造特征 | 第16-18页 |
2.2.2 区域沉积背景 | 第18-20页 |
第3章 储层基本特征 | 第20-29页 |
3.1 储层岩石学特征 | 第20-21页 |
3.1.1 岩石类型 | 第20-21页 |
3.1.2 填隙物特征 | 第21页 |
3.2 储层空间类型及特征 | 第21-23页 |
3.3 储层物性特征 | 第23-29页 |
3.3.1 常规物性特征 | 第23-27页 |
3.3.2 覆压物性特征 | 第27-29页 |
第4章 储层成岩作用 | 第29-38页 |
4.1 主要成岩作用类型 | 第29-35页 |
4.1.1 压实作用 | 第29-30页 |
4.1.2 胶结作用 | 第30-35页 |
4.1.3 溶蚀作用 | 第35页 |
4.2 成岩序列及孔隙演化 | 第35-38页 |
第5章 成岩相特征及发育规律 | 第38-62页 |
5.1 成岩相划分标准 | 第38-39页 |
5.2 成岩相类型 | 第39-42页 |
5.2.1 强压实弱钙质胶结弱溶蚀相 | 第39页 |
5.2.2 弱压实绿泥石+钙质胶结弱溶蚀相 | 第39-40页 |
5.2.3 弱压实弱钙质胶结弱溶蚀相 | 第40页 |
5.2.4 弱压实弱钙质胶结强溶蚀相 | 第40-41页 |
5.2.5 弱压实绿泥石+硅质胶结弱溶蚀相 | 第41页 |
5.2.6 弱压实绿泥石+浊沸石胶结强溶蚀相 | 第41-42页 |
5.3 成岩相物性及孔隙演化 | 第42-46页 |
5.3.1 各成岩相物性特征 | 第42-45页 |
5.3.2 基于成岩相的孔隙演化 | 第45-46页 |
5.4 成岩相测井分析 | 第46-50页 |
5.5 成岩相的“四性”特征 | 第50页 |
5.6 成岩相分布规律 | 第50-59页 |
5.6.1 成岩相纵向分布规律 | 第50-56页 |
5.6.2 成岩相平面展布特征 | 第56-59页 |
5.7 成岩相发育模式 | 第59-62页 |
结论 | 第62-63页 |
致谢 | 第63-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70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