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3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11-12页 |
1.1.1 新型城镇化要求优化空间结构,实现城市用地合理布局 | 第11页 |
1.1.2 资源型城市发展空间矛盾重叠,城市空间承载能力不足 | 第11-12页 |
1.1.3 研究区同时面临双重转型挑战,亟待实现用地布局优化 | 第12页 |
1.2 选题意义 | 第12-13页 |
1.3 文献综述 | 第13-17页 |
1.3.1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 第13-14页 |
1.3.2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 第14-16页 |
1.3.3 小结 | 第16-17页 |
1.4 研究思路 | 第17-19页 |
1.4.1 研究思路 | 第17-18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1.5 研究区域 | 第19-23页 |
1.5.1 自然地理 | 第19-20页 |
1.5.2 矿产资源 | 第20页 |
1.5.3 区位交通 | 第20-21页 |
1.5.4 社会经济 | 第21页 |
1.5.5 发展背景 | 第21-23页 |
第二章 资源型小城市用地布局影响因素及特征 | 第23-33页 |
2.1 资源型小城市的概念、内涵及其特征 | 第23-24页 |
2.1.1 城市因企业而兴盛,导致城市空间布局不平衡,土地利用不充分 | 第23页 |
2.1.2 政府在资源开发中的弱势,城市沦为采掘基地,产业结构极化明显 | 第23-24页 |
2.1.3 公共服务难以满足社会需求,居民异地消费比重较大,经济红利外流 | 第24页 |
2.1.4 大型企业主导资源开发造成企业和政府各自为政,地方政府权小责大 | 第24页 |
2.2 资源型小城市用地布局影响因素分析 | 第24-27页 |
2.2.1 自然环境的支撑 | 第24-25页 |
2.2.2 产业发展的主导 | 第25页 |
2.2.3 道路交通的引导 | 第25-26页 |
2.2.4 政策与规划调控 | 第26-27页 |
2.3 资源型城市各生命周期用地布局特征 | 第27-30页 |
2.3.1 城市空间结构 | 第27-28页 |
2.3.2 城市用地布局 | 第28-29页 |
2.3.3 城市用地结构 | 第29-30页 |
2.4 资源型城市产业与用地布局互动机制 | 第30-31页 |
2.5 论文的研究视角 | 第31-33页 |
第三章 大柳塔城市用地布局与产业发展关系 | 第33-47页 |
3.1 大柳塔煤炭产业生命周期研判 | 第35-40页 |
3.1.1 数据来源 | 第35页 |
3.1.2 研究方法 | 第35-36页 |
3.1.3 结果分析 | 第36-38页 |
3.1.4 时期划分 | 第38-40页 |
3.2 产业发展与用地布局关系分析 | 第40-44页 |
3.2.1 发生初期(1980-1990) | 第40-41页 |
3.2.2 发生中期(1990-2000) | 第41-42页 |
3.2.3 发生后期(2000-2012) | 第42-43页 |
3.2.4 成长初期(2012-2016) | 第43-44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44-47页 |
第四章 大柳塔城市用地布局的发展趋势分析 | 第47-53页 |
4.1 大柳塔城市用地布局现状特征分析 | 第47-48页 |
4.1.1 生产用地布局分散,呈现点多面广特征 | 第47页 |
4.1.2 生活用地低质低效,服务设施用地不足 | 第47-48页 |
4.1.3 生态用地布局零散,生态安全难以保障 | 第48页 |
4.2 造成大柳塔城市用地布局特征的原因 | 第48-50页 |
4.2.1 “企业办社会”,两个建设主体各自为阵 | 第48-49页 |
4.2.2 城镇因煤而兴,煤炭产业主导用地布局 | 第49页 |
4.2.3 生态本底脆弱,生态文明体制建设滞后 | 第49-50页 |
4.2.4 政府权小责大,城市建设管理职能有限 | 第50页 |
4.3 成长期大柳塔城市用地布局发展诉求 | 第50-53页 |
4.3.1 城市发展方式转型,要求城市用地集约化 | 第51页 |
4.3.2 城市管理边界融合,要求用地区位包容化 | 第51-52页 |
4.3.3 城市功能优化完善,要求用地结构多元化 | 第52-53页 |
第五章 成长期大柳塔城市用地布局优化研究 | 第53-65页 |
5.1 优化原则 | 第53-55页 |
5.2 功能引导 | 第55-61页 |
5.2.1 城市空间结构优化 | 第55-57页 |
5.2.2 中心城区功能引导 | 第57-61页 |
5.3 要素管控 | 第61-65页 |
5.3.1 点状要素 | 第62页 |
5.3.2 线状要素 | 第62页 |
5.3.3 面状要素 | 第62-65页 |
第六章 结论及展望 | 第65-67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65-66页 |
6.2 研究展望 | 第66-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3页 |
致谢 | 第73-7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75-76页 |
1.发表学术论文 | 第75页 |
2.参与科研项目及科研获奖 | 第75-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