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安配网自动化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引言 | 第10-16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1.1.1 课题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1.2 课题研究意义 | 第11页 |
1.2 国内外配网自动化发展现状 | 第11-14页 |
1.2.1 国外配网自动化发展现状 | 第11-12页 |
1.2.2 国内配网自动化发展现状 | 第12-13页 |
1.2.3 配网自动化主站发展现状 | 第13-14页 |
1.3 广安配电网情况介绍 | 第14页 |
1.4 本文的主要工作和内容 | 第14-16页 |
2 配网自动化系统的组成及实现技术 | 第16-22页 |
2.1 配网自动化的含义 | 第16页 |
2.2 配网自动化系统的基本构成 | 第16-18页 |
2.2.1 配网自动化主站系统 | 第17页 |
2.2.2 配网自动化子站系统 | 第17-18页 |
2.2.3 配网自动化终端 | 第18页 |
2.3 配网自动化的实现技术 | 第18-20页 |
2.3.1 电网接线方式及一次设备 | 第18页 |
2.3.2 远动系统及二次设备 | 第18-19页 |
2.3.3 通信方式及设备 | 第19页 |
2.3.4 主站系统及软件功能 | 第19-20页 |
2.4 配网自动化的作用 | 第20-21页 |
2.4.1 节约投资成本优化人员配置 | 第20页 |
2.4.2 提高电能质量和供电可靠性 | 第20页 |
2.4.3 扩大监控范围提高管理效率 | 第20-21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1-22页 |
3 广安配网自动化主站建设需求及设计 | 第22-36页 |
3.1 系统概述 | 第22-24页 |
3.1.1 广安配电自动化项目背景 | 第22-23页 |
3.1.2 业务特点 | 第23页 |
3.1.3 系统的地位 | 第23-24页 |
3.2 广安自动化主站建设的必要性需求 | 第24-25页 |
3.3 广安自动化主站建设的技术需求 | 第25-26页 |
3.3.1 分清重点合理安排 | 第25页 |
3.3.2 强化终端负载平衡 | 第25页 |
3.3.3 系统合理安全可靠 | 第25页 |
3.3.4 易于扩展面向未来 | 第25页 |
3.3.5 光纤网为主无线过渡 | 第25-26页 |
3.4 广安自动化主站建设的功能体系需求 | 第26-27页 |
3.5 广安配网自动化系统设计 | 第27-35页 |
3.5.1 广安配网自动化系统结构设计 | 第27-29页 |
3.5.2 广安配网自动化系统硬件设计 | 第29-31页 |
3.5.3 广安配网自动化系统软件设计 | 第31-35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4 广安配网自动化子站及终端改造 | 第36-41页 |
4.1 配网自动化子站现状及改造原因 | 第36页 |
4.2 开闭站自动化改造 | 第36-39页 |
4.2.1 开闭站自动化改造进程 | 第36-37页 |
4.2.2 开闭站自动化改造方案 | 第37-39页 |
4.3 配网终端自动化改造 | 第39-40页 |
4.3.1 配电室/箱变自动化改造 | 第39页 |
4.3.2 用户分界负荷开关自动化改造 | 第39-40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5 广安配网自动化通信系统设计 | 第41-51页 |
5.1 常用通信方式及对比选择 | 第41-43页 |
5.1.1 光纤通信技术 | 第41-42页 |
5.1.2 无线公网通信技术 | 第42页 |
5.1.3 配电线载波通信技术 | 第42页 |
5.1.4 无线专网通信技术 | 第42页 |
5.1.5 通信方式的选择 | 第42-43页 |
5.2 配网自动化通信方式设计 | 第43-49页 |
5.2.1 光纤通信方式 | 第44-47页 |
5.2.2 无线公网通信方式 | 第47-49页 |
5.3 配网自动化的通信规约设计 | 第49-50页 |
5.3.1 无线通信规约 | 第49-50页 |
5.3.2 光纤通信规约 | 第50页 |
5.4 配网自动化通信系统与外围系统接口设计 | 第50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6 广安配网自动化主站通信平台的设计实现 | 第51-63页 |
6.1 完成端口技术 | 第51-53页 |
6.1.1 完成端口的使用 | 第51-52页 |
6.1.2 完成端口优化 | 第52-53页 |
6.2 广安主站通信服务器的软件实现 | 第53-56页 |
6.2.1 网络接口实现 | 第54-55页 |
6.2.2 调度定时器设计实现 | 第55-56页 |
6.3 前置机的软件实现 | 第56-59页 |
6.3.1 通信数据队列的封装 | 第56-57页 |
6.3.2 完成端口模块的部署 | 第57-59页 |
6.3.3 前置机系统启动流程 | 第59页 |
6.4 设计成果 | 第59-63页 |
7 结论及展望 | 第63-65页 |
7.1 结论 | 第63页 |
7.2 展望 | 第63-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7页 |
致谢 | 第67-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