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论文--光电子技术、激光技术论文--激光技术、微波激射技术论文--激光器论文

基于主被动混合调Q技术的三面共振单纵模激光器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1章 绪论第10-22页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10-11页
    1.2 单纵模激光器的研究现状及分析第11-16页
        1.2.1 单纵模激光器的研究现状第11-15页
        1.2.2 单纵模研究现状的总结分析第15-16页
    1.3 主被动混合调Q技术的研究现状及分析第16-20页
        1.3.1 主被动混合调Q技术的研究现状第16-20页
        1.3.2 主被动混合调Q技术研究现状的总结分析第20页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第20-22页
第2章 激光器的模式选择理论第22-35页
    2.1 引言第22页
    2.2 激光器的模式理论第22-26页
        2.2.1 激光谐振腔的横模第22-24页
        2.2.2 激光谐振腔的纵模第24-25页
        2.2.3 激光器的输出模式第25-26页
    2.3 单横模的选取第26-27页
        2.3.1 小孔光阑选单横模法第26-27页
        2.3.2 聚焦光阑法和腔内望远镜法选单横模第27页
    2.4 单纵模的选取第27-33页
        2.4.1 短腔法选取单纵模第28页
        2.4.2 F-P标准具法获取单纵模第28-30页
        2.4.3 扭摆模腔法获取单纵模第30-31页
        2.4.4 环形腔法获取单纵模第31页
        2.4.5 体布拉格光栅法获取单纵模第31-32页
        2.4.6 单纵模选取的其他方法第32-33页
    2.5 单纵模的测量方法第33-34页
    2.6 本章小结第34-35页
第3章 激光器调Q理论第35-49页
    3.1 引言第35页
    3.2 被动调Q第35-38页
    3.3 主动调Q第38-40页
        3.3.1 声光主动调Q第38-39页
        3.3.2 电光主动调Q第39-40页
    3.4 被动调Q仿真第40-47页
    3.5 主被动混合调Q技术第47-48页
        3.5.1 主被动混合调Q的定性分析第47-48页
        3.5.2 主、被动调Q的配合第48页
    3.6 本章小结第48-49页
第4章 主被动混合调Q三面共振激光器的设计第49-57页
    4.1 引言第49页
    4.2 三面共振法原理及设计第49-52页
        4.2.1 三面共振反射器的原理第49-51页
        4.2.2 实验所用三面共振反射器的结构设计第51-52页
    4.3 谐振腔的结构设计第52-55页
    4.4 混合调Q模块第55-56页
    4.5 本章小结第56-57页
第5章 主被动混合调Q三面共振激光器的实验第57-73页
    5.1 引言第57-58页
    5.2 无调Q方式下的实验第58-60页
        5.2.1 泵浦电压对输出能量的影响第58页
        5.2.2 输出激光的模式特性第58-60页
    5.3 单一被动调Q方式下的实验第60-64页
        5.3.1 泵浦电压对输出能量的影响第60-61页
        5.3.2 输出激光的模式特性第61-63页
        5.3.3 初始透过率对输出的影响第63-64页
    5.4 单一主动调Q方式下的实验第64-68页
        5.4.1 主动调Q延时对输出的影响第65-66页
        5.4.2 泵浦电压对输出能量的影响第66页
        5.4.3 输出激光的模式特性第66-68页
    5.5 主被动混合调Q方式下的实验第68-72页
        5.5.1 泵浦电压对输出能量的影响第68-69页
        5.5.2 输出激光的模式特性第69-71页
        5.5.3 被动调Q晶体初始透过率的影响第71-72页
    5.6 本章小结第72-73页
结论第73-74页
参考文献第74-79页
致谢第79页

论文共7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亚波长对称性破缺单元结构孔阵列的表面等离子体特性
下一篇:光前全息波函数在Bd,s→Dd,sP衰变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