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27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4-16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4-15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5-16页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6-24页 |
1.2.1 干旱的度量与识别 | 第16-17页 |
1.2.2 干旱对社会-生态系统影响 | 第17-20页 |
1.2.3 干旱脆弱性 | 第20-22页 |
1.2.4 农户对干旱的适应 | 第22-23页 |
1.2.5 国内外研究评述 | 第23-24页 |
1.3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研究思路 | 第24-27页 |
1.3.1 研究目标 | 第24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24-25页 |
1.3.3 研究思路 | 第25-27页 |
第二章 干旱脆弱性—农户适应分析框架的构建 | 第27-44页 |
2.1 脆弱性分析框架 | 第27-29页 |
2.1.1 脆弱性的内涵及其演变 | 第27-28页 |
2.1.2 脆弱性的量化模型 | 第28-29页 |
2.2 适应分析框架 | 第29-33页 |
2.2.1 适应的内涵及其演变 | 第29-30页 |
2.2.2 适应能力的内涵与辨析 | 第30-32页 |
2.2.3 适应能力的测度模型 | 第32-33页 |
2.3 脆弱性分析框架与适应分析框架的联系 | 第33-35页 |
2.3.1 脆弱性、适应、恢复力和体制转换的关系 | 第33-34页 |
2.3.2 脆弱性分析框架与适应分析框架的联系 | 第34-35页 |
2.4 干旱脆弱性—农户适应分析框架的构建 | 第35-39页 |
2.4.1 系统外部因素的识别 | 第35-36页 |
2.4.2 社会—生态系统及其尺度的界定 | 第36-37页 |
2.4.3 干旱对社会—生态系统的影响 | 第37页 |
2.4.4 社会—生态系统的干旱脆弱性 | 第37页 |
2.4.5 农户对干旱的适应 | 第37-38页 |
2.4.6 干旱脆弱性—农户适应概念框架 | 第38-39页 |
2.5 案例区的选择 | 第39-42页 |
2.5.1 自然地理概况 | 第39-40页 |
2.5.2 行政区划 | 第40-41页 |
2.5.3 社会经济概况 | 第41页 |
2.5.4 研究区典型性 | 第41-42页 |
2.6 数据来源 | 第42-44页 |
第三章 干旱时序演变分析 | 第44-58页 |
3.1 干旱的概念、类型与量化 | 第45-49页 |
3.1.1 干旱的概念与内涵 | 第45-46页 |
3.1.2 干旱的类型 | 第46-47页 |
3.1.3 干旱指数的选择 | 第47-49页 |
3.2 标准化降水指数(SPI) | 第49-51页 |
3.2.1 计算方法 | 第49-50页 |
3.2.2 时空尺度特征 | 第50-51页 |
3.2.3 干旱的划定标准 | 第51页 |
3.3 SPI时序演变特征 | 第51-58页 |
3.3.1 SPI月时间尺度演变特征 | 第51-53页 |
3.3.2 SPI季节性演变特征 | 第53-57页 |
3.3.3 SPI与历史干旱匹配性分析 | 第57-58页 |
第四章 干旱对社会-生态系统的影响 | 第58-78页 |
4.1 研究方法 | 第58-60页 |
4.1.1 植被归一化指数 | 第58-59页 |
4.1.2 干旱经济损失估算模型 | 第59页 |
4.1.3 相关性分析 | 第59页 |
4.1.4 两步聚类分析 | 第59页 |
4.1.5 因果循环图 | 第59-60页 |
4.2 干旱对社会-生态系统的间接影响 | 第60-68页 |
4.2.1 社会-经济系统演变 | 第60-62页 |
4.2.2 农业生态系统演变 | 第62-66页 |
4.2.3 干旱与社会-生态系统相关性分析 | 第66-68页 |
4.3 干旱对社会-生态系统的直接影响 | 第68-76页 |
4.3.1 经济损失时空分析 | 第68-70页 |
4.3.2 干旱对农户家庭的影响 | 第70-76页 |
4.4 干旱对社会-生态系统影响机制 | 第76-78页 |
第五章 干旱脆弱性时空演变分析 | 第78-95页 |
5.1 理论方法 | 第79-80页 |
5.1.1 干旱脆弱性的定义 | 第79页 |
5.1.2 干旱脆弱性的内涵 | 第79-80页 |
5.2 干旱脆弱性指标体系构建 | 第80-82页 |
5.2.1 干旱脆弱性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80-81页 |
5.2.2 指标的筛选 | 第81-82页 |
5.3 指标标准化方法 | 第82页 |
5.3.1 方法的选择 | 第82页 |
5.3.2 计算公式 | 第82页 |
5.4 权重赋值方法 | 第82-84页 |
5.4.1 赋值方法的选择 | 第82-83页 |
5.4.2 熵值法 | 第83页 |
5.4.3 层次分析法 | 第83-84页 |
5.5 干旱脆弱性指数测定 | 第84页 |
5.6 变异系数分析法 | 第84-85页 |
5.7 鲁棒性分析 | 第85页 |
5.8 结果分析 | 第85-95页 |
5.8.1 暴露度时空演变 | 第85-87页 |
5.8.2 敏感性时空演变 | 第87-89页 |
5.8.3 适应能力时空演变 | 第89-90页 |
5.8.4 干旱脆弱性时空演变 | 第90-92页 |
5.8.5 时空差异性分析 | 第92-93页 |
5.8.6 鲁棒性分析 | 第93-95页 |
第六章 农户对干旱的适应:测度、过程、结果及其机制 | 第95-121页 |
6.1 农户干旱适应能力评价 | 第96-108页 |
6.1.1 指标体系构建 | 第96-100页 |
6.1.2 指标标准化方法 | 第100-101页 |
6.1.3 指标降维和指标权重赋值方法 | 第101页 |
6.1.4 农户干旱适应能力测定 | 第101页 |
6.1.5 不同生计类型农户干旱适应能力对比分析 | 第101-104页 |
6.1.6 不同地域空间农户干旱适应能力差异性分析 | 第104-108页 |
6.1.7 农户干旱适应能力影响因素 | 第108页 |
6.2 农户适应干旱过程分析 | 第108-111页 |
6.2.1 农户的适应行为 | 第108-110页 |
6.2.2 农户的适应策略 | 第110-111页 |
6.3 农户适应干旱结果分析 | 第111-117页 |
6.3.1 农户的应对效果分析 | 第111-113页 |
6.3.2 农户的适应效果分析 | 第113-114页 |
6.3.3 农户的适应路径 | 第114-117页 |
6.4 农户对干旱的适应机制 | 第117-121页 |
6.4.1 定量测定方法 | 第117页 |
6.4.2 农户干旱适应机理 | 第117-119页 |
6.4.3 农户干旱适应机制 | 第119-121页 |
第七章 干旱脆弱性缓减管理与措施 | 第121-127页 |
7.1 干旱缓减管理目标与内容 | 第122-124页 |
7.1.1 干旱缓减管理目标 | 第122-123页 |
7.1.2 干旱缓减管理内容 | 第123-124页 |
7.2 政府部门干旱缓减管理措施 | 第124-125页 |
7.2.1 干旱预防准备 | 第124页 |
7.2.2 干旱缓解措施 | 第124-125页 |
7.3 农户干旱缓减措施 | 第125-127页 |
7.3.1 干旱预防准备 | 第125页 |
7.3.2 干旱缓解措施 | 第125-127页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27-131页 |
8.1 结论及创新点 | 第127-129页 |
8.1.1 主要结论 | 第127-128页 |
8.1.2 创新点 | 第128-129页 |
8.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129-131页 |
8.2.1 研究不足 | 第129页 |
8.2.2 研究展望 | 第129-131页 |
参考文献 | 第131-145页 |
附录:农户调研问卷 | 第145-150页 |
致谢 | 第150-152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152-1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