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3-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绪论 | 第12-24页 |
|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 第12-14页 |
| 第二节 概念及研究基础 | 第14-19页 |
| 一 主要概念 | 第14-16页 |
| 二 前人研究基础 | 第16-19页 |
| 第三节 本论文的探究 | 第19-24页 |
| 一 主要内容 | 第19-21页 |
| 二 研究方法 | 第21-22页 |
| 三 研究意义 | 第22-24页 |
| 第一章 南京民国建筑的产生背景 | 第24-60页 |
| 第一节 河山大势,古都金陵 | 第24-34页 |
| 一 自然环境 | 第24-27页 |
| 二 历史沿革 | 第27-30页 |
| 三 古代城市发展 | 第30-34页 |
| 第二节 近代南京的城市建设 | 第34-49页 |
| 一 清末的社会状况 | 第34-38页 |
| 二 西风东渐的前奏 | 第38-42页 |
| 三 民国时期的首都 | 第42-44页 |
| 四 民国建筑的类型 | 第44-49页 |
| 第三节 《首都计划》与“中国固有式”建筑 | 第49-59页 |
| 一 《首都计划》的要求 | 第49-52页 |
| 二 西方教育及思潮的影响 | 第52-56页 |
| 三 民族主义精神的崛起 | 第56-59页 |
| 第四节 小结 | 第59-60页 |
| 第二章 南京相关建筑的遗存、分期及分布 | 第60-140页 |
| 第一节 清朝末年的酝酿期(1840-1910) | 第62-64页 |
| 第二节 教会大学影响下的发轫期(1911-1926) | 第64-79页 |
| 第三节 《首都计划》推动下的全盛期(1927-1937) | 第79-125页 |
| 第四节 抗战前后的缓滞期(1938-1949) | 第125-134页 |
| 第五节 相关建筑的分布情况 | 第134-139页 |
| 一 中山大道沿线 | 第134-136页 |
| 二 北京东路、长江路沿线 | 第136页 |
| 三 紫金山中山陵园区 | 第136-137页 |
| 四 其它 | 第137-139页 |
| 第六节 小结 | 第139-140页 |
| 第三章 南京相关建筑的分类 | 第140-171页 |
| 第一节 复合式分类概述 | 第141-149页 |
| 一 功能性质 | 第141-143页 |
| 二 材料结构 | 第143-145页 |
| 三 平面布局 | 第145-148页 |
| 四 基本外形 | 第148-149页 |
| 第二节 简单混合式建筑 | 第149-152页 |
| 一 西化的官式建筑 | 第149-150页 |
| 二 含蓄的中式符号 | 第150-152页 |
| 第三节 古典复兴式建筑 | 第152-163页 |
| 一 古典复兴式一式 | 第153-156页 |
| 二 古典复兴式二式 | 第156-160页 |
| 三 古典复兴式三式 | 第160-163页 |
| 第四节 新民族形式建筑 | 第163-169页 |
| 一 新民族形式一式 | 第164-166页 |
| 二 新民族形式二式 | 第166-169页 |
| 第五节 小结 | 第169-171页 |
| 第四章 传统特征在相关建筑中的范式 | 第171-223页 |
| 第一节 环境观念之影响 | 第172-175页 |
| 第二节 建筑布局之理解 | 第175-181页 |
| 一 轴线对称的整体布局 | 第175-178页 |
| 二 层次分明的合院格局 | 第178-179页 |
| 三 丰富多变的群组关系 | 第179-181页 |
| 第三节 建筑类型之借鉴 | 第181-186页 |
| 一 宫殿 | 第181-182页 |
| 二 门 | 第182-183页 |
| 三 照壁 | 第183-184页 |
| 四 亭 | 第184-185页 |
| 五 台 | 第185页 |
| 六 塔 | 第185-186页 |
| 第四节 传统建筑形态之运用 | 第186-207页 |
| 一 传统屋顶 | 第186-193页 |
| 二 结构构件 | 第193-199页 |
| 三 户牖游廊 | 第199-201页 |
| 四 台基勾阑 | 第201-205页 |
| 五 纹样色彩 | 第205-207页 |
| 第五节 传统建筑符号之变化 | 第207-222页 |
| 一 建筑形体特征之变化 | 第207-208页 |
| 二 传统建筑构件之选择 | 第208-209页 |
| 三 建筑装饰语言之简化 | 第209-222页 |
| 第六节 小结 | 第222-223页 |
| 第五章 南京民国建筑的审美探析 | 第223-253页 |
| 第一节 特殊历史背景下的南京民国建筑 | 第224-232页 |
| 一 建筑文化之结合 | 第224-228页 |
| 二 艺术语言之多样 | 第228-230页 |
| 三 理论思想之首创 | 第230-232页 |
| 第二节 南京相关建筑的美学特点 | 第232-243页 |
| 一 形式与功用 | 第233-235页 |
| 二 比例与尺度 | 第235-238页 |
| 三 环境与布局 | 第238-241页 |
| 四 材料与质感 | 第241-242页 |
| 五 象征与意蕴 | 第242-243页 |
| 第三节 相关建筑与其它地区同类的比较 | 第243-252页 |
| 一 北京 | 第244-245页 |
| 二 上海 | 第245-246页 |
| 三 广州 | 第246-248页 |
| 四 其它城市有关案例 | 第248-252页 |
| 第四节 小结 | 第252-253页 |
| 第六章 南京民国建筑的影响与启示 | 第253-265页 |
| 第一节 时代意义 | 第253-257页 |
| 一 时代价值 | 第253-255页 |
| 二 时代精神 | 第255-257页 |
| 第二节 不足与问题 | 第257-265页 |
| 一 时代局限性 | 第257-262页 |
| 二 “中学为体”与“西学为用”的二元悖论 | 第262-265页 |
| 结论 | 第265-268页 |
| 参考文献 | 第268-274页 |
| 致谢 | 第274-2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