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大院的形态演变模式及其对城市空间的影响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1.绪论 | 第9-17页 |
·问题与意义 | 第9-10页 |
·问题 | 第9-10页 |
·本课题的意义 | 第10页 |
·单位大院的理论研究现状与分析 | 第10-15页 |
·在形态方面的研究 | 第10-12页 |
·在政治、经济、社会方面的研究 | 第12-13页 |
·有关单位大院的案例研究 | 第13页 |
·有关单位大院的综合理论研究 | 第13页 |
·单位大院对城市空间的影响 | 第13-14页 |
·对单位大院静态的研究 | 第14页 |
·对单位大院动态的研究 | 第14页 |
·小结 | 第14-15页 |
·研究的内容、目标与方法 | 第15页 |
·研究的内容与目标 | 第15页 |
·研究方法 | 第15页 |
·研究范围界定 | 第15页 |
·技术路线 | 第15-17页 |
2.单位大院概述 | 第17-23页 |
·单位大院的概念 | 第17-18页 |
·单位的概念 | 第17-18页 |
·大院的概念 | 第18页 |
·单位大院 | 第18页 |
·单位大院的特点 | 第18-21页 |
·单位的特征 | 第18-20页 |
·单位大院的空间特点 | 第20-21页 |
·单位大院的区位分布 | 第21页 |
·单位大院形成的原因 | 第21-23页 |
·社会历史根源 | 第21页 |
·经济根源 | 第21页 |
·政治根源 | 第21-22页 |
·文化根源 | 第22页 |
·空间起源 | 第22-23页 |
3.单位大院的形态演变模式 | 第23-57页 |
·大院边界扩张 | 第24-43页 |
·膨胀扩张模式——大连理工大学单位大院 | 第24-29页 |
·局部溢出模式——北京建设部大院 | 第29-33页 |
·向外搬迁模式——大连医科大学单位大院 | 第33-39页 |
·跃迁增长模式——盘锦欧泰隆单位大院 | 第39-43页 |
·大院边界萎缩 | 第43-50页 |
·边界破损模式——大连红星村大院 | 第43-46页 |
·蚕食缩小模式——大连沈空部队大院 | 第46-50页 |
·大院边界不变 | 第50-53页 |
·内部更新模式——大连医大二院单位大院 | 第50-53页 |
·小结 | 第53-57页 |
·七种演变模式图解分析 | 第53-54页 |
·七种演变模式的共性 | 第54-57页 |
4.单位大院的属性及要素分析 | 第57-71页 |
·单位大院的职能特征 | 第57-62页 |
·单位大院按照职能分类 | 第57-58页 |
·单位大院的职能属性与演变模式 | 第58-62页 |
·单位大院的空间属性 | 第62-71页 |
·单位大院的区位条件 | 第62-63页 |
·单位大院的设施规模 | 第63-65页 |
·单位大院的用地结构 | 第65-68页 |
·单位大院的形态要素 | 第68-71页 |
5.单位大院不同演变模式对城市空间的影响 | 第71-85页 |
·大院边界扩张 | 第71-79页 |
·与周边用地的整体协调关系 | 第72-73页 |
·土地利用 | 第73-74页 |
·建筑肌理 | 第74-75页 |
·交通系统 | 第75-77页 |
·绿化景观 | 第77-78页 |
·公共设施 | 第78-79页 |
·大院边界扩张 | 第79-82页 |
·与周边用地的整体协调关系 | 第79-80页 |
·土地利用 | 第80页 |
·建筑肌理 | 第80-81页 |
·交通系统 | 第81页 |
·绿化景观 | 第81-82页 |
·公共设施 | 第82页 |
·小结 | 第82-85页 |
6.策略分析 | 第85-93页 |
·从政策、体制等方面入手 | 第85-88页 |
·完善单位体制的改革 | 第85-86页 |
·改变土地双轨制为土地资产化的"单轨制" | 第86页 |
·加强政府的引导及调控作用 | 第86-87页 |
·提高规划部门的地位 | 第87页 |
·鼓励公众参与和监督 | 第87-88页 |
·从规划角度入手 | 第88-90页 |
·用地布局 | 第88页 |
·街廓街道 | 第88-89页 |
·道路系统 | 第89页 |
·公共空间 | 第89-90页 |
·从单位大院管理者角度入手 | 第90-91页 |
·建立现代物业管理模式 | 第90页 |
·房产私有化 | 第90页 |
·拆分复合型企事业单位 | 第90页 |
·改变人们的"大院意识" | 第90-91页 |
·前景展望 | 第91页 |
·结语 | 第91-93页 |
附录一:参考文献 | 第93-96页 |
附录二:图片来源 | 第96-98页 |
附录三:表格来源 | 第98-9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99-100页 |
致谢 | 第100-10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