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25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4-16页 |
1.2 研究内容及相关概念界定 | 第16-17页 |
1.2.1 研究内容 | 第16页 |
1.2.2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6-17页 |
1.3 相关研究现状 | 第17-22页 |
1.3.1 关于古镇保护的研究 | 第17-18页 |
1.3.2 关于水系景观空间的研究 | 第18-20页 |
1.3.3 关于活力营造的研究 | 第20-21页 |
1.3.4 关于锦溪古镇的研究 | 第21-22页 |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22-23页 |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23-25页 |
1.5.1 研究方法 | 第23-24页 |
1.5.2 技术路线 | 第24-25页 |
第二章 空间活力营造理论研究 | 第25-33页 |
2.1 活力认知 | 第25-26页 |
2.1.1 活力的内涵 | 第25-26页 |
2.1.2 空间活力的构成要素 | 第26页 |
2.2 活力表征——活力主体 | 第26-28页 |
2.2.1 行为主体 | 第26-27页 |
2.2.2 行为类型 | 第27页 |
2.2.3 行为特点 | 第27-28页 |
2.3 活力因素——活力客体 | 第28-30页 |
2.3.1 公共空间 | 第29页 |
2.3.2 半公共空间 | 第29页 |
2.3.3 半私密空间 | 第29-30页 |
2.3.4 私密空间 | 第30页 |
2.4 环境行为学背景下活力表征与活力因素的关联 | 第30-31页 |
2.5 空间活力营造原则 | 第31-32页 |
2.5.1 基于活力主体提出的活力营造原则 | 第31-32页 |
2.5.2 基于活力客体提出的活力营造原则 | 第32页 |
2.6 小结 | 第32-33页 |
第三章 锦溪古镇水系景观空间活力调查 | 第33-57页 |
3.1 锦溪古镇概况 | 第33-34页 |
3.2 锦溪古镇水系景观空间活力调查研究 | 第34-35页 |
3.2.1 调研对象概要 | 第34页 |
3.2.2 调研安排 | 第34-35页 |
3.3 锦溪古镇水系景观空间行为模式 | 第35-47页 |
3.3.1 行为主体 | 第35-38页 |
3.3.2 行为模式 | 第38-45页 |
3.3.3 行为特征 | 第45-47页 |
3.4 锦溪古镇水系景观空间环境 | 第47-55页 |
3.4.1 锦溪古镇水系景观空间构成元素 | 第47页 |
3.4.2 锦溪古镇水系景观空间形态 | 第47-53页 |
3.4.3 锦溪古镇水系景观空间类型 | 第53-55页 |
3.5 锦溪古镇水系景观空间行为模式与空间环境间的关联 | 第55-56页 |
3.6 小结 | 第56-57页 |
第四章 锦溪古镇水系景观空间活力分析与评价 | 第57-85页 |
4.1 空间协调性 | 第57-66页 |
4.1.1 空间形态统一性 | 第57-62页 |
4.1.2 空间尺度舒适性 | 第62-63页 |
4.1.3 空间可识别性 | 第63-66页 |
4.2 空间多样性 | 第66-77页 |
4.2.1 空间活动多样化 | 第66-67页 |
4.2.2 空间类型多元化 | 第67-77页 |
4.3 空间可达性 | 第77-81页 |
4.3.1 交通可达性 | 第78-80页 |
4.3.2 视线可达性 | 第80-81页 |
4.4 空间公共性 | 第81-83页 |
4.5 小结 | 第83-85页 |
第五章 锦溪古镇水系景观空间活力营造优化策略 | 第85-100页 |
5.1 人——构建人与古镇相融的水系景观空间体系 | 第85-88页 |
5.1.1 强化空间方向感 | 第85-86页 |
5.1.2 强化空间认同感 | 第86-87页 |
5.1.3 强化主体保护意识 | 第87-88页 |
5.2 空间——营造良好物质环境的水系景观空间 | 第88-97页 |
5.2.1 优化水系景观空间边界,激发边界效应 | 第88-89页 |
5.2.2 改善交通设计,增加空间可达性 | 第89-90页 |
5.2.3 增加空间舒适度,提高空间活动质量 | 第90-93页 |
5.2.4 丰富水系景观空间多样性,激发空间活力 | 第93-97页 |
5.3 行为——吸引多类空间主体,激发复合多元的行为 | 第97-100页 |
5.3.1 组织多种地域特色活动,挖掘古镇场所精神 | 第97页 |
5.3.2 组织多种形态混合的水系景观,激发多样的亲水行为 | 第97-98页 |
5.3.3 组织多种感官体验混合的空间行为 | 第98-100页 |
结语 | 第100-102页 |
参考文献 | 第102-106页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第106-107页 |
附录 | 第107-111页 |
致谢 | 第111-11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