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区域规划论文--中国区域规划论文--农村乡镇规划论文

新城镇化背景下的砀山县村庄布点规划研究

致谢第7-8页
摘要第8-9页
ABSTRACT第9页
第一章 绪论第15-21页
    1.1 研究背景第15-16页
        1.1.1 政策背景第15-16页
        1.1.2 区域背景第16页
    1.2 研究目的第16-17页
    1.3 研究意义第17-18页
        1.3.1 推进新型城镇化快速发展的需要第17页
        1.3.2 农业发展优化升级的需求第17页
        1.3.3 美好乡村建设的需要第17页
        1.3.4 村庄建设规划的重要依据第17-18页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框架第18-19页
        1.4.1 研究的主要内容第18页
        1.4.2 论文研究框架第18-19页
    1.5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第19-21页
        1.5.1. 研究方法第19-20页
        1.5.2. 规划技术路线研究第20-21页
第二章 基础理论研究第21-26页
    2.1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理论第21页
    2.2 城乡一体化理论第21-22页
    2.3 田园城市理论第22-23页
    2.4 邻里单位理论第23-25页
    2.5 本章小结第25-26页
第三章 砀山县发展现状及空间布局影响因素研究第26-41页
    3.1 砀山县发展现状研究第26-35页
        3.1.1 地理区位第26页
        3.1.2 历史沿革第26页
        3.1.3 行政区划第26页
        3.1.4 自然条件第26-27页
        3.1.5 资源条件第27-29页
        3.1.6 经济社会第29-35页
        3.1.7 综合评价第35页
    3.2 砀山县村庄存在问题分析第35-37页
        3.2.1 村庄空间布局散乱,规模参差不齐第35页
        3.2.2 相关配套设施缺乏第35-36页
        3.2.3 村庄功能不齐全第36页
        3.2.4 村庄内部空间布局混乱无序第36页
        3.2.5 农村土地集约化利用程度低,土地资源日趋紧张第36-37页
        3.2.6 建筑单体体量过大,建筑风格混乱第37页
    3.3 影响村庄布局规划的因素分析第37-40页
        3.3.1 自然因素第37-38页
        3.3.2 社会因素第38-40页
    3.4 本章小结第40-41页
第四章 砀山县村庄布点规划研究第41-64页
    4.1 规划原则第41-42页
        4.1.1 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原则第41页
        4.1.2 区域协调发展原则第41页
        4.1.3 城乡一体化发展原则第41页
        4.1.4 注重生态、资源和环境的保护与利用同步发展原则第41-42页
        4.1.5 公众参与原则第42页
    4.2 砀山县村庄发展策略研究第42-43页
        4.2.1 总体概况第42页
        4.2.2 发展特征第42页
        4.2.3 发展策略第42-43页
        4.2.4 发展方式与时序第43页
    4.3 砀山县村庄体系规划研究第43-46页
        4.3.1 村庄分级第43-44页
        4.3.2 乡村人口预测第44-45页
        4.3.3 村庄体系第45-46页
    4.4 砀山县村庄拆并标准研究第46-47页
    4.5 砀山县村庄布点规划研究第47-51页
        4.5.1 中心村和自然村数量第47-48页
        4.5.2 村庄功能定位第48-49页
        4.5.3 村庄建设模式第49-50页
        4.5.4 自然村整治要求第50-51页
    4.6 相关配套设施规划第51-63页
        4.6.1 基础设施规划第51-58页
        4.6.2 社会服务设施规划第58-60页
        4.6.3 村庄公共设施规划第60-63页
    4.7 本章小结第63-64页
第五章 砀山县村庄空间布局调整模式研究第64-68页
    5.1 以规模较大的村庄为中心的规模集中型第64-65页
    5.2 以设施相对完善村庄为中心集聚型第65-66页
    5.3 以交通便利为导向交通聚集型第66页
    5.4 以经济产业发展为主导的产业引导型第66-67页
    5.5 本章小结第67-68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68-70页
    6.1 主要研究结论第68-69页
    6.2 本论文的创新点第69页
    6.3 本论文的不足第69页
    6.4 展望第69-70页
参考文献第70-73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第73页

论文共7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郑州市黄河滩区土地合理利用的途径--以郑州上花园休闲农场为例
下一篇:城市雨水排水系统灾害风险分析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