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污染及其防治论文--大气污染及其防治论文--粒状污染物论文

大庆市环境空气质量现状分析和大气颗粒物来源解析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1章 绪论第10-21页
    1.1 研究背景第10-11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1-19页
        1.2.1 环境空气质量评估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1-12页
        1.2.2 大气颗粒物来源解析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2-19页
    1.3 研究意义和目的及主要研究内容第19-20页
        1.3.1 研究意义和目的第19页
        1.3.2 主要研究内容第19-20页
    1.4 研究技术路线第20-21页
第2章 理论基础和实验方法第21-34页
    2.1 理论基础第21-23页
        2.1.1 环境空气质量评估模型第21-22页
        2.1.2 大气颗粒物来源解析技术第22-23页
    2.2 实验方法第23-34页
        2.2.1 数据来源第23-24页
        2.2.2 大气颗粒物排放源类样品采集第24-30页
        2.2.3 大气颗粒物环境受体样品采集第30-31页
        2.2.4 样品的处理及其质量控制第31-32页
        2.2.5 样品化学成分分析第32-34页
第3章 大庆市环境空气质量现状分析第34-43页
    3.1 引言第34页
    3.2 大庆市环境空气质量现状评估第34-39页
        3.2.1 评价指标和评价标准确定第34-36页
        3.2.2 评估模型应用第36-39页
    3.3 大庆市环境空气质量现状评估结果分析第39-41页
        3.3.1 全年评估结果分析第39-40页
        3.3.2 采暖期评估结果分析第40-41页
        3.3.3 非采暖期评估结果分析第41页
        3.3.4 主要大气污染物识别第41页
    3.4 本章小结第41-43页
第4章 大庆市大气颗粒物PM_(10)和PM_(2.5)样品成分谱分析第43-63页
    4.1 引言第43页
    4.2 大气颗粒物受体样品质量浓度分析第43-45页
        4.2.1 非采暖期第43-44页
        4.2.2 采暖期第44页
        4.2.3 各时期比较第44-45页
    4.3 大气颗粒物受体样品成分谱分析第45-58页
        4.3.1 无机元素特征分析第45-47页
        4.3.2 水溶性离子特征分析第47-52页
        4.3.3 碳组分特征分析第52-56页
        4.3.4 化学质量闭合和化学组分特征分析第56-58页
    4.4 大气颗粒物排放源类样品成分谱分析第58-62页
        4.4.1 成分谱组成第58-60页
        4.4.2 成分谱中化学组分含量水平特征分析第60-61页
        4.4.3 二次颗粒物源成分谱建立第61-62页
        4.4.4 源成分谱特征组分分析第62页
    4.5 本章小结第62-63页
第5章 基于CMB模型的大庆市大气颗粒物PM_(10)和PM_(2.5)来源解析第63-74页
    5.1 引言第63页
    5.2 基于CMB模型的大气颗粒物来源解析结果分析第63-69页
        5.2.1 参与拟合源类的化学组分选择第63页
        5.2.2 源贡献值拟合优度分析第63-64页
        5.2.3 PM_(10)和PM_(2.5)来源解析结果分析第64-69页
        5.2.4 二次颗粒物贡献再分摊第69页
    5.3 环境空气质量改善策略第69-73页
        5.3.1 固定源燃煤污染防治对策第69-71页
        5.3.2 固定源工业废气防治对策第71页
        5.3.3 固定源生物质燃烧污染防治对策第71-72页
        5.3.4 移动源机动车尾气污染防治对策第72页
        5.3.5 开放源扬尘污染防治对策第72-73页
    5.4 本章小结第73-74页
结论第74-75页
参考文献第75-82页
致谢第82-83页
个人简历第83页

论文共8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秸秆生物炭的制备改性及对水体中氮磷的吸附效能研究
下一篇:基于微流控技术的发光细菌水质毒性检测装置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