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7-8页 |
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18页 |
1.1 课题来源 | 第15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3 目的意义 | 第16-17页 |
1.4 论文完成工作量 | 第17-18页 |
第二章 研究区地质概况 | 第18-30页 |
2.1 区域构造背景 | 第18页 |
2.2 区域地层 | 第18-27页 |
2.2.1 太古界 | 第19页 |
2.2.2 上元古界 | 第19-22页 |
2.2.3 下古生界 | 第22-24页 |
2.2.4 上古生界 | 第24-26页 |
2.2.5 中生界 | 第26页 |
2.2.6 新生界 | 第26-27页 |
2.3 岩浆岩 | 第27页 |
2.4 区域地质构造 | 第27-30页 |
2.4.1 南北向分段 | 第28-29页 |
2.4.2 东西向分带 | 第29-30页 |
第三章 下古生界与上元古界变形特征 | 第30-57页 |
3.1 下古生界的变形特征 | 第30-47页 |
3.1.1 褶皱构造 | 第30-38页 |
3.1.2 断裂构造 | 第38-47页 |
3.2 上元古界的变形特征 | 第47-53页 |
3.2.1 褶皱构造 | 第47-50页 |
3.2.2 断裂构造 | 第50-53页 |
3.3 变形量计算 | 第53-57页 |
3.3.1 下古生界的变形量计算 | 第54-55页 |
3.3.2 上元古界的变形量计算 | 第55-57页 |
第四章 下古生界—上元古界构造变形对比对徐淮弧形构造的指示 | 第57-64页 |
4.1 下古生界与上元古界构造特征分析 | 第57-59页 |
4.1.1 褶皱构造对比 | 第57-58页 |
4.1.2 断裂构造对比 | 第58页 |
4.1.3 缩短变形量对比 | 第58-59页 |
4.2 徐淮弧形构造形成机制讨论 | 第59-61页 |
4.3 徐淮弧形构造的演化 | 第61-64页 |
4.3.1 中三叠世晚期—早侏罗世的挤压—重力滑覆 | 第61-63页 |
4.3.2 早白垩世—古近纪的区域伸展 | 第63页 |
4.3.3 新近纪以来的逆冲挤压 | 第63-64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 第69-70页 |
稿件处理意见表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