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详细摘要 | 第5-7页 |
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21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5页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5-16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进展 | 第16-19页 |
1.3.1 湿地植物碳贮量的相关研究 | 第16-17页 |
1.3.2 湿地土壤碳贮量的相关研究 | 第17-18页 |
1.3.3 湿地生态系统碳贮量的相关研究 | 第18-19页 |
1.4 研究目标和主要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1.4.1 研究目标 | 第19页 |
1.4.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1.5 研究技术路线 | 第20-21页 |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 | 第21-30页 |
2.1 研究区概况 | 第21-24页 |
2.1.1 地理位置 | 第21页 |
2.1.2 地质地貌 | 第21-22页 |
2.1.3 水文特征 | 第22-23页 |
2.1.4 沉积与植被 | 第23-24页 |
2.2 研究方法 | 第24-30页 |
2.2.1 遥感影像的选择 | 第24页 |
2.2.2 遥感解译标志的建立 | 第24-25页 |
2.2.3 决策树规则的定义 | 第25-26页 |
2.2.4 样品的采集及处理 | 第26-28页 |
2.2.5 泉州湾河口湿地生态系统碳贮量的计算 | 第28-29页 |
2.2.6 数据统计分析 | 第29-30页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第30-49页 |
3.1 泉州湾河口湿地景观格局分析 | 第30-32页 |
3.2 泉州湾河口湿地主要植物群落的生物量及分布特征 | 第32-38页 |
3.2.1 秋茄群落的生物量及分布特征 | 第33-34页 |
3.2.2 桐花树群落的生物量及分布特征 | 第34-35页 |
3.2.3 秋茄-桐花树群落的生物量及分布特征 | 第35-36页 |
3.2.4 互花米草群落的生物量及分布特征 | 第36-37页 |
3.2.5 不同植物群落的生物量比较 | 第37-38页 |
3.3 泉州湾河口湿地主要植物群落的植物碳含量及分布特征 | 第38-42页 |
3.3.1 秋茄群落的植物碳含量及分布特征 | 第38页 |
3.3.2 桐花树群落的植物碳含量及分布特征 | 第38-39页 |
3.3.3 秋茄-桐花树群落的植物碳含量及分布特征 | 第39-40页 |
3.3.4 互花米草群落的植物碳含量及分布特征 | 第40-41页 |
3.3.5 不同植物群落的植物碳含量比较 | 第41-42页 |
3.4 泉州湾河口湿地主要植物群落的植物碳密度及分布特征 | 第42-46页 |
3.4.1 秋茄群落的植物碳密度及分布特征 | 第42-43页 |
3.4.2 桐花树群落的植物碳密度及分布特征 | 第43-44页 |
3.4.3 秋茄-桐花树群落的植物碳密度及分布特征 | 第44-45页 |
3.4.4 互花米草群落的植物碳密度及分布特征 | 第45页 |
3.4.5 不同植物群落的植物碳密度比较 | 第45-46页 |
3.5 泉州湾河口湿地主要植物群落的土壤碳含量及分布特征 | 第46-47页 |
3.6 泉州湾河口湿地主要植物群落的土壤碳密度及分布特征 | 第47-48页 |
3.7 泉州湾河口湿地生态系统的碳贮量 | 第48-49页 |
第四章 结论与讨论 | 第49-53页 |
4.1 主要结论 | 第49-50页 |
4.2 讨论 | 第50-51页 |
4.3 不足与展望 | 第51-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8页 |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 第58-59页 |
致谢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