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1 引言 | 第8-15页 |
·选题依据 | 第8-9页 |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理论意义 | 第9页 |
·现实意义 | 第9-10页 |
·文献综述 | 第10-15页 |
·国际田径运动研究现状 | 第10页 |
·国内田径运动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江西省田径运动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第15-18页 |
·研究对象 | 第15页 |
·研究方法 | 第15-18页 |
·文献资料法 | 第15页 |
·问卷调查法 | 第15-16页 |
·实地调查法 | 第16-17页 |
·数理统计法 | 第17页 |
·逻辑分析法 | 第17-18页 |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 第18-37页 |
·赣州市田径运动发展现状与分析 | 第18-20页 |
·赣州市参加第12~14 届省运会田径比赛成绩分析 | 第18页 |
·赣州市参加2002~2008 年省青少年田径比赛成绩分析 | 第18-19页 |
·赣州市参加2002~2008 年省体育传统学校田径比赛成绩分析 | 第19-20页 |
·赣州市“英东杯”田径运动会分析 | 第20页 |
·赣州市田径教练员基本情况分析 | 第20-27页 |
·教练员的年龄结构分析 | 第21-22页 |
·教练员的学历结构分析 | 第22-23页 |
·教练员的执教年限分析 | 第23页 |
·教练员的职称结构分析 | 第23-24页 |
·教练员的来源情况分析 | 第24页 |
·教练员的敬业精神状况分析 | 第24-25页 |
·教练员科研、培训情况分析 | 第25-27页 |
·赣州市田径运动员基本情况分析 | 第27-31页 |
·运动员的来源分析 | 第27-28页 |
·运动员的年龄结构分析 | 第28-29页 |
·运动员的训练动机分析 | 第29-30页 |
·运动员的运动技术等级分析 | 第30页 |
·运动员训练年限分析 | 第30-31页 |
·赣州市田径运动管理体制情况分析 | 第31-33页 |
·运行机制情况分析 | 第31-32页 |
·训练体制情况分析 | 第32页 |
·竞赛制度情况分析 | 第32-33页 |
·影响赣州市田径竞技运动水平发展因素的分析 | 第33-37页 |
·物质保障因素 | 第33-34页 |
·社会因素 | 第34页 |
·选材因素 | 第34-35页 |
·教练员因素 | 第35页 |
·管理体制因素 | 第35-37页 |
4 赣州市田径运动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 第37-43页 |
·抓住举办第14 届省运会机遇,发挥地域优势促进田径运动整体实力发展 | 第37页 |
·优化和完善田径项目布局结构,突出重点项目的建设和发展 | 第37-38页 |
·重视解决学训矛盾,处理好运动员的就业与发展问题 | 第38-39页 |
·立足现状,建立符合赣州市后备人才培养体系 | 第39页 |
·加强田径教练员队伍建设,全面提高教练员素质 | 第39-40页 |
·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增强体育发展的活力 | 第40页 |
·建立和完善“选材、训练、监控、竞赛、科研”工作体系,进一步加强与高校等科研单位的横向结合 | 第40-41页 |
·坚持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协调发展,支持学校体育工作 | 第41页 |
·充分发挥竞赛的杠杆和导向作用,保证重点运动员的参赛锻炼机会 | 第41-42页 |
·大力推进田径运动社会化和产业化,增强田径运动可持续发展的原动力 | 第42页 |
·优化资源配,实现引进来走出去战略 | 第42-43页 |
5 结论 | 第43-44页 |
附录 | 第44-50页 |
附件1 | 第44-45页 |
附件2 | 第45-48页 |
附件3 | 第48-50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课题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3页 |
致谢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