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0-25页 |
1.1 光催化反应及其应用 | 第10-11页 |
1.1.1 光催化研究背景 | 第10页 |
1.1.2 光催化反应简介 | 第10-11页 |
1.2 光催化二氧化碳还原 | 第11-15页 |
1.2.1 光催化二氧化碳还原背景 | 第11-12页 |
1.2.2 光催化二氧化碳还原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2.3 光催化二氧化碳还原机理 | 第13-14页 |
1.2.4 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14-15页 |
1.2.4.1 光谱响应范围窄 | 第15页 |
1.2.4.2 产物选择性差 | 第15页 |
1.2.4.3 牺牲剂的使用 | 第15页 |
1.3 席夫碱的合成及用途 | 第15-17页 |
1.4 光催化剂 | 第17-23页 |
1.4.1 光催化剂的制备方法 | 第17-19页 |
1.4.1.1 溶胶-凝胶法 | 第17-18页 |
1.4.1.2 水热法 | 第18-19页 |
1.4.1.3 纳米材料其他制备方法 | 第19页 |
1.4.2 常见的光催化剂 | 第19-23页 |
1.4.2.1 二氧化钛体系 | 第19-21页 |
1.4.2.2 以固溶体作为光催化剂 | 第21-22页 |
1.4.2.3 其他光催化剂 | 第22-23页 |
1.5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及主要内容 | 第23-25页 |
第二章 紫外光催化CO_2还原耦合席夫碱的合成 | 第25-46页 |
2.1 引言 | 第25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25-30页 |
2.2.1 实验药品与试剂 | 第25-26页 |
2.2.2 实验与表征仪器 | 第26-27页 |
2.2.3 TiO_2及不同负载量的Cu/TiO_2纳米材料的制备 | 第27-28页 |
2.2.4 TiO_2及不同负载量的Cu/TiO_2纳米材料的表征 | 第28-29页 |
2.2.5 TiO_2及不同负载量的Cu/TiO_2纳米材料的光催化性能评价 | 第29-30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30-45页 |
2.3.1 TiO_2及不同负载量的Cu/TiO_2纳米材料的表征 | 第30-37页 |
2.3.1.1 纳米材料的晶相结构分析 | 第30-32页 |
2.3.1.2 纳米材料的微观形貌分析 | 第32-35页 |
2.3.1.3 纳米材料的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分析 | 第35-36页 |
2.3.1.4 纳米材料的荧光光谱分析 | 第36-37页 |
2.3.2 光催化CO_2还原反应初探 | 第37-40页 |
2.3.2.1 光催化反应产物分析 | 第37-39页 |
2.3.2.2 气体及溶剂对反应的影响 | 第39-40页 |
2.3.3 反应条件对光催化反应的影响 | 第40-45页 |
2.3.3.1 Cu负载量的影响 | 第40-41页 |
2.3.3.2 光照时间对反应的影响 | 第41-43页 |
2.3.3.3 不同取代基的反应底物对反应的影响 | 第43-44页 |
2.3.3.4 催化剂的再生 | 第44-45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第三章 可见光催化CO_2还原耦合席夫碱的合成 | 第46-63页 |
3.1 引言 | 第46-47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47-50页 |
3.2.1 实验药品与试剂 | 第47页 |
3.2.2 实验与表征仪器 | 第47-48页 |
3.2.3 纳米材料的制备 | 第48-49页 |
3.2.4 纳米材料的表征 | 第49页 |
3.2.5 纳米材料的光催化性能评价 | 第49-50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50-62页 |
3.3.1 纳米材料的表征 | 第50-55页 |
3.3.1.1 纳米材料的晶体结构分析 | 第50-52页 |
3.3.1.2 纳米材料的微观形貌分析 | 第52-53页 |
3.3.1.3 纳米材料的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分析 | 第53-54页 |
3.3.1.4 纳米材料的荧光光谱分析 | 第54-55页 |
3.3.2 光催化CO_2还原反应初探 | 第55-57页 |
3.3.2.1 光催化反应产物分析 | 第55-57页 |
3.3.3 反应条件对光催化反应的影响 | 第57-62页 |
3.3.3.1 不同纳米材料对光催化反应的影响 | 第57-58页 |
3.3.3.2 光照时间对反应的影响 | 第58-60页 |
3.3.3.3 不同取代基的反应底物对反应的影响 | 第60-61页 |
3.3.3.4 催化剂的再生 | 第61-62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62-63页 |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3-65页 |
4.1 结论 | 第63页 |
4.2 进一步工作的方向 | 第63-65页 |
致谢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6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