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1页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第11-12页 |
1.2 衬板结构与材料及研究进展 | 第12-16页 |
1.2.1 衬板材质 | 第12-13页 |
1.2.2 衬板结构 | 第13-14页 |
1.2.3 球磨机衬板的外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3 仿生摩擦学的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1.3.1 仿生摩擦学简介 | 第16页 |
1.3.2 仿生摩擦学的分类及其特点 | 第16-17页 |
1.3.3 仿生摩擦学的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8-21页 |
第二章 课题相关理论简介 | 第21-37页 |
2.1 耦合仿生基本理论 | 第21-25页 |
2.1.1 生物耦合 | 第21-22页 |
2.1.2 生物耦元 | 第22页 |
2.1.3 耦联方式 | 第22页 |
2.1.4 生物耦元的分析及其建模 | 第22-23页 |
2.1.5 基于可拓层次分析法的耦元贡献度分析 | 第23-25页 |
2.2 仿生耐磨机理 | 第25-28页 |
2.2.1 应力缓释效应 | 第25-27页 |
2.2.2 空气垫效应 | 第27-28页 |
2.2.3 刚性承载与柔性吸能原理 | 第28页 |
2.3 衬板的失效形式及其磨损理论 | 第28-31页 |
2.4 离散元法 | 第31-35页 |
2.4.1 颗粒接触理论 | 第31页 |
2.4.2 颗粒单元的属性 | 第31-32页 |
2.4.3 颗粒接触模型 | 第32-35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5-37页 |
第三章 耦合仿生特征提升条的表面设计与离散元仿真 | 第37-53页 |
3.1 典型生物耦合结构分析 | 第37-38页 |
3.2 典型耐磨生物特征的耦元贡献度分析 | 第38-40页 |
3.3 提升条的结构设计 | 第40-42页 |
3.4 离散元仿真参数设置 | 第42-51页 |
3.4.1 填充率的选取 | 第42-43页 |
3.4.2 磨矿介质尺寸与配比的选取 | 第43-44页 |
3.4.3 转速率的选取 | 第44-45页 |
3.4.4 仿真参数的选取与前处理 | 第45-51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1-53页 |
第四章 仿真结果分析 | 第53-67页 |
4.1 衬板的DEM—FEM耦合分析 | 第53-56页 |
4.2 磨损分析 | 第56-64页 |
4.2.1 碰撞累积力分析 | 第56-57页 |
4.2.2 矿石和介质对提升条的累积能量分析 | 第57-58页 |
4.2.3 提升条磨损量分析 | 第58-64页 |
4.3 碰撞能量分析 | 第64-65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5-67页 |
第五章 不同表面特征提升条的磨损与粉磨效果的实验研究 | 第67-85页 |
5.1 实验系统的设计 | 第67-70页 |
5.1.1 实验平台 | 第67页 |
5.1.2 不同表面特征提升条的制备 | 第67-69页 |
5.1.3 实验参数的选取 | 第69页 |
5.1.4 实验辅助设备 | 第69-70页 |
5.2 实验实施 | 第70页 |
5.3 实验数据处理与分析 | 第70-83页 |
5.3.1 不同表面特征提升条的磨损量分析 | 第70-71页 |
5.3.2 磨损微观形貌分析 | 第71-77页 |
5.3.3 不同特征提升条的磨矿效果分析 | 第77-83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83-85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5-87页 |
6.1 结论 | 第85页 |
6.2 展望 | 第85-87页 |
致谢 | 第87-89页 |
参考文献 | 第89-95页 |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专利 | 第9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