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致谢 | 第6-7页 |
| 摘要 | 第7-8页 |
| ABSTRACT | 第8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18页 |
| 1.1 前言 | 第13-14页 |
| 1.2 桩基础国内外研究背景 | 第14-17页 |
| 1.21 桩基低应变检测理论的国内外研究背景 | 第14-16页 |
| 1.22 异形桩国内外的研究情况及现状 | 第16页 |
| 1.23 当前研究趋势与意义 | 第16-17页 |
|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17-18页 |
| 第二章 桩基低应变空间轴对称理论模型 | 第18-22页 |
| 2.1 空间轴对称模型 | 第18页 |
| 2.2 柱坐标系下弹性动力学方程 | 第18-19页 |
| 2.3 定解问题 | 第19-22页 |
| 2.31 激振力条件 | 第19-20页 |
| 2.32 初始条件与边界条件 | 第20页 |
| 2.33 轴对称条件 | 第20页 |
| 2.34 桩侧土和桩底土的边界条件 | 第20-21页 |
| 2.35 桩身截面渐变模型 | 第21-22页 |
| 第三章 动力测试的信号分析方法 | 第22-25页 |
| 3.1 傅里叶变换—傅里叶级数法 | 第22-23页 |
| 3.2 傅里叶变换—傅里叶积分法 | 第23页 |
| 3.3 离散傅里叶变换 | 第23-25页 |
| 第四章 锥形截面桩的数值计算分析 | 第25-43页 |
| 4.1 不同截面桩动测曲线对比 | 第25-27页 |
| 4.2 锥形截面桩中波的传播特点 | 第27-31页 |
| 4.3 锥形桩最佳拾振点位置分析 | 第31-34页 |
| 4.31 倒锥形桩完整情况下拾振位置分析 | 第31-33页 |
| 4.32 正锥形桩完整情况下拾振位置分析 | 第33-34页 |
| 4.4 激振力参数对锥形截面桩低应变测试的影响 | 第34-37页 |
| 4.41 激振力作用时间分析 | 第34-35页 |
| 4.42 激振力作用半径分析 | 第35-36页 |
| 4.43 激振力作用大小分析 | 第36-37页 |
| 4.5 桩身参数对低应变测试的影响 | 第37-40页 |
| 4.51 锥形桩桩身截面积变化对低应变测试的影响 | 第37-38页 |
| 4.52 锥形截面桩桩长对低应变测试的影响 | 第38-39页 |
| 4.53 锥形截面桩密度对低应变测试的影响 | 第39-40页 |
| 4.6 桩身缺陷下对低应变测试的影响 | 第40-43页 |
| 第五章 DX桩的特点以及应力波的传播特征 | 第43-57页 |
| 5.1 DX桩的发展状况、施工方法及主要特点 | 第43-46页 |
| 5.11 DX桩的发展状况 | 第43-44页 |
| 5.12 DX桩的施工方法 | 第44-45页 |
| 5.13 DX桩的主要特点 | 第45-46页 |
| 5.2 DX桩与其他桩型的动测曲线对比 | 第46-47页 |
| 5.3 DX桩中波的传播特点 | 第47-51页 |
| 5.4 DX桩桩身参数变化对动测曲线的影响 | 第51-57页 |
| 5.41 承力盘位置不同时的DX桩动测曲线 | 第51-52页 |
| 5.42 承力盘厚度不同时的DX桩动测曲线 | 第52-53页 |
| 5.43 承力盘大小不同时的DX桩动测曲线 | 第53-57页 |
| 第六章 渐变截面桩的低阶共振频率分析 | 第57-66页 |
| 6.1 锥形截面桩的三维桩体共振频率、导纳分析 | 第57-63页 |
| 6.11 锥形截面桩的三维桩体不同计算时长的共振频率、导纳分析 | 第57-59页 |
| 6.12 锥形截面桩的三维桩体不同桩身参数的共振频率、导纳分析 | 第59-63页 |
| 6.2 DX桩的三维桩体共振频率、导纳与动刚度分析 | 第63-66页 |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6-68页 |
| 7.1 结论 | 第66-67页 |
| 7.2 展望 | 第67-68页 |
| 参考文献 | 第68-72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