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0页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现实意义 | 第11-13页 |
1.2 国内外汽轮机运行监测与健康管理技术的研究现状 | 第13-17页 |
1.2.1 国外汽轮机诊断技术与健康管理技术发展现状 | 第13-15页 |
1.2.2 国内汽轮机诊断技术与健康管理技术发展现状 | 第15-17页 |
1.3 小波包与BP神经网络的故障诊断和趋势分析技术 | 第17页 |
1.4 移动端APP的远程管理PC端系统 | 第17-18页 |
1.5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8-20页 |
第二章 汽轮机常见故障及分析 | 第20-27页 |
2.1 引言 | 第20页 |
2.2 汽轮机常见故障 | 第20-25页 |
2.2.1 转子质量不平衡故障 | 第20-22页 |
2.2.2 转子不对中故障 | 第22-23页 |
2.2.3 动静碰摩故障 | 第23-24页 |
2.2.4 基座松动故障 | 第24-25页 |
2.3 时域分析 | 第25-26页 |
2.4 频域分析 | 第26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第三章 小波包与神经网络结合的故障诊断 | 第27-34页 |
3.1 引言 | 第27页 |
3.2 小波包分解 | 第27-28页 |
3.3 小波包分解在故障特征值提取中的应用 | 第28-31页 |
3.4 基于BP神经网络的故障诊断与趋势分析 | 第31-33页 |
3.4.1 故障诊断 | 第31-33页 |
3.4.2 信号趋势分析 | 第33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第四章PC端软硬件平台的搭建 | 第34-55页 |
4.1 系统硬件搭建方案 | 第34-35页 |
4.2 系统硬件平台的介绍 | 第35-39页 |
4.2.1 传感器系统 | 第35-36页 |
4.2.2 信号采集板卡 | 第36-37页 |
4.2.3 嵌入式工控计算机 | 第37-39页 |
4.3 PC端系统软件的开发 | 第39-40页 |
4.4 PC端软件编程实现 | 第40-46页 |
4.4.1 软件主界面 | 第40-41页 |
4.4.2 数据采集模块 | 第41-42页 |
4.4.3 数据显示模块 | 第42页 |
4.4.4 数据分析模块 | 第42-43页 |
4.4.5 故障诊断模块 | 第43-44页 |
4.4.6 数据库存储模块 | 第44-45页 |
4.4.7 波形预测模块 | 第45-46页 |
4.5 Lab VIEW的网络通信 | 第46-54页 |
4.5.1 基于DataSocket技术的LabVIEW远程控制 | 第47-49页 |
4.5.2 LabVIEW在WEB上发布 | 第49-54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第五章 移动端APP开发 | 第55-73页 |
5.1 APP应用介绍 | 第55-59页 |
5.1.1 Android开发的四大组件 | 第56-57页 |
5.1.2 APP软件开发模式 | 第57-59页 |
5.2 Native APP应用开发流程 | 第59-60页 |
5.2.1 移动端App软件功能 | 第59页 |
5.2.2 Windows Android环境的搭建 | 第59-60页 |
5.3 UI界面的设计 | 第60-64页 |
5.3.1 启动界面 | 第61-62页 |
5.3.2 登录界面 | 第62-63页 |
5.3.3 APP导航栏 | 第63-64页 |
5.4 Java编程实现 | 第64-66页 |
5.4.1 网络判断 | 第64-65页 |
5.4.2 引导界面编程 | 第65页 |
5.4.3 软件界面的布局 | 第65-66页 |
5.5 Android客户端与服务器端的交互 | 第66-72页 |
5.5.1 Android客户端与服务器通信 | 第66-68页 |
5.5.2 Android客户端与服务器接口传送协议 | 第68-69页 |
5.5.3 数据库的搭建 | 第69-71页 |
5.5.4 服务器端的配置 | 第71页 |
5.5.5 APP应用数字签名打包 | 第71-72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72-73页 |
第六章 系统应用测试 | 第73-81页 |
6.1 PC端软件系统测试 | 第73-78页 |
6.1.1 服务器端软件系统的测试 | 第73-74页 |
6.1.2 故障诊断模块的测试 | 第74-75页 |
6.1.3 波形预测与趋势分析模块的测试 | 第75-77页 |
6.1.4 转子质量不平衡健康评估 | 第77-78页 |
6.2 移动端APP应用测试 | 第78-80页 |
6.3 本章小结 | 第80-81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81-83页 |
参考文献 | 第83-87页 |
附录 | 第87-92页 |
附录1 网络判断关键代码 | 第87-88页 |
附录2 引导界面关键代码 | 第88-90页 |
附录3 登录界面关键代码 | 第90-9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92-93页 |
致谢 | 第93-94页 |
附件 | 第9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