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化学工业论文--试剂与纯化学品的生产论文--光化学物质论文

Eu3+掺杂碱金属钼酸盐和Mn4+掺杂氟钛酸盐红色荧光粉的合成与表征

摘要第4-7页
ABSTRACT第7-9页
符号说明第13-14页
第一章 绪论第14-24页
    1.1 白光LED及其关键荧光粉概述第14-15页
    1.2 Eu~(3+)掺杂碱金属钼酸盐红光荧光粉第15-18页
        1.2.1 Eu~(3+)掺杂碱金属钼酸盐荧光粉的概述第15-17页
        1.2.2 铕元素的发光机理第17-18页
    1.3 Mn~(4+)掺杂的氟化物荧光粉的介绍第18-21页
        1.3.1 Mn~(4+)掺杂的氟化物荧光粉的概述第18-20页
        1.3.2 锰元素的发光机理第20-21页
    1.4 荧光粉的制备方法第21-22页
    1.5 选题依据和研究内容第22-24页
        1.5.1 选题依据第22-23页
        1.5.2 研究内容第23-24页
第二章 LiLa(MoO_4)_2:Eu~(3+)@NaCl的合成与表征第24-33页
    2.1 前言第24页
    2.2 实验部分第24-26页
        2.2.1 实验仪器和试剂第24-25页
        2.2.2 LiLa(MoO_4)_2:0.06Eu~(3+)@(NaCl)_(ywt)荧光粉的制备第25-26页
    2.3 结果与讨论第26-32页
        2.3.1 XRD分析第26-27页
        2.3.2 SEM分析第27-28页
        2.3.3 TG分析第28-29页
        2.3.4 荧光性能分析第29-32页
    2.4 结论第32-33页
第三章 LiLa(MoO_4)_2:Eu~(3+)@NaF的合成与表征第33-42页
    3.1 前言第33页
    3.2 实验部分第33-35页
        3.2.1 实验仪器和试剂第33-34页
        3.2.2 LiLa(MoO_4)_2:0.06Eu~(3+)@(NaF)_(0.025wt)荧光粉的制备第34-35页
    3.3 结果与讨论第35-41页
        3.3.1 XRD分析第35-36页
        3.3.2 SEM分析第36-37页
        3.3.3 荧光特性分析第37-41页
    3.4 结论第41-42页
第四章 K_2TiF_6·BaF(HF_2):Mn~(4+)的合成与表征第42-54页
    4.1 前言第42页
    4.2 实验部分第42-45页
        4.2.1 实验仪器和试剂第42-43页
        4.2.2 K_2TiF_6·BaF(HF_2):xMn~(4+)荧光粉的制备第43-45页
    4.3 实验结果与讨论第45-53页
        4.3.1 XRD分析第45-46页
        4.3.2 SEM和EDS分析第46页
        4.3.3 TG分析第46页
        4.3.4 ICP-AES分析第46-48页
        4.3.5 荧光性能分析第48-52页
        4.3.6 KF的诱导作用第52-53页
    4.4 结论第53-54页
第五章 K_2TiF_6:Mn~(4+), M~(2+)(M= Mg, Ca, Sr, Ba, Zn)的合成与表征第54-66页
    5.1 前言第54-55页
    5.2 实验部分第55-58页
        5.2.1 实验仪器和试剂第55-56页
        5.2.2 K_2TiF_6:xMn~(4+) yM~(2+)(M=Mg, Ca, Sr, Ba, Zn)荧光粉的制备第56-58页
    5.3 结果与讨论第58-65页
        5.3.1 XRD分析第58页
        5.3.2 SEM和EDS分析第58-59页
        5.3.3 ICP-AES元素含量分析第59-60页
        5.3.4 K_2TiF_6:Mn~(4+)(x =0.03)荧光特性分析第60页
        5.3.5 K_2TiF_6:0.03Mn~(4+)的TG分析第60-61页
        5.3.6 K_2TiF_6:0.03Mn~(4+)的UV-Vis分析第61页
        5.3.7 Mn~(4+)的浓度对荧光性能的影响第61-62页
        5.3.8 K_2TiF_6:0.03Mn~(4+),0.05M~(2+)(M= Mg, Ca, Sr, Ba,Zn)荧光性能分析第62-65页
    5.4 结论第65-66页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第66-68页
    6.1 总结第66页
    6.2 展望第66-68页
参考文献第68-77页
致谢第77-78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的论文第78页

论文共7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纳米结构碱式碳酸钇的水热合成及其磷、砷吸附性能研究
下一篇:蔗渣浆高温二氧化氯漂白过程己烯糖醛酸的降解及其对AOX生成的影响